阮久利? 吳垠? 夏煜峰
【內容摘要】在全媒體時代,數字智能技術推動新聞業轉型升級,新聞傳播學教育在國內外皆面臨工具變革、環境變 化、新聞價值重塑等嚴峻挑戰。本文對國際知名新聞傳播院校新聞傳播學教育從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和教育理念三個 維度進行現狀梳理,并深入分析其中呈現的發展趨勢與教育改革成果,有助于為我國新聞傳播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教育;教育改革;新媒體技術;數字化轉型
一、國外新聞傳播學教育所處的時代背景 媒體技術的快速演進推動新聞業發生深刻變革, 使新聞從業者擁有高效的生產、審核和信息分發工具 之時,也大幅提增了新聞的生產、傳播效率。
掌握 先進技術和巨量信息資源的平臺企業開始進軍媒體行 業,打破了此前以專業新聞機構為主的媒體市場格局, 為用戶乃至機器人參與新聞生產提供可行途徑和技術 基礎,極大擴張了新聞生產主體,促成多元共生的新 聞生產格局,使信息環境日漸復雜。與此同時,傳統 新聞價值和倫理規范的解釋力也在數字化、智能化浪 潮中受到挑戰。以上種種新聞傳播領域的實踐變革, 要求新聞傳播教育因時而變。
(一)新媒體技術發展帶來工具變革 以算法為核心的技術勃興極大推進了新聞傳播 領域的工具革新,嵌入新聞生產、審核、消費等各個 環節。在新聞生產方面,算法的接續進化催生出“智 能新聞”這一新興內容形態,算法自身成為生產新聞 的一大工具,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新聞生產的“主 體”,與具備專業素養的記者同臺競爭。同時,算法 的廣泛使用空前降低了新聞生產的門檻,為普通大眾 直接參與新聞生產提供工具基礎,新聞生產實踐不再 完全由專業記者掌控。在新聞審核方面,以算法為核 心的技術群逐漸被運用到新聞審核過程中,輔助或替 代人工完成審核任務。在新聞消費方面,算法推薦鏈 接起新聞內容與目標受眾,加速分眾化內容生態的形 成。劇烈變動的新聞行業實際催逼著新聞傳播教育的 調整與變革。
(二)媒介數字化轉型下的環境變化 在算法推進新聞業與新聞教育變革的同時,掌 握算法開發技術和海量數據資源的平臺企業也隨之崛起,依托于平臺企業的社交媒體成為媒體市場中不可 忽視的一極,挑戰著傳統媒體固有的市場地位與專業 權威。一方面,社交媒體的興盛不僅改變了新聞消費 模式,使用戶能夠直接接收大量個性化的新聞內容, 而且改寫了新聞生產格局,讓用戶得以親身參與新聞 內容制作。另一方面,用戶的注意力是相對有限的, 個性化、定制化的新聞消費模式使傳統媒體必須圍繞 受眾,與社交媒體展開“注意力競爭”。于此,新聞生產的嚴肅性和規范性被逐漸侵蝕,新聞行業的專業 倫理讓位于社交媒體的技術邏輯。同樣,社交媒體賦 予用戶新聞生產權利之時,亦造就了一批無須遵守新 聞倫理和行業規范的內容生產者,新聞生產的監管難 度與日俱增。此外,由于機器人生產新聞成為可能, 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更為迅捷,動搖了傳統的新聞審 核方式。在平臺企業和社交媒體深度介入的媒介環境 中,新聞行業的生產程序、分發邏輯、審核方式和價 值體系受到沖擊。
(三)理想與現實的斷裂:新聞價值爭議 在傳統新聞業主導的時代,客觀性、新鮮性、接 近性與趣味性等得到公認的新聞價值是新聞從業者生 產新聞所依循的基本導向,亦是受眾檢驗新聞質量的 關鍵維度。在社會數字化快速演進的情境下,新聞價 值的內涵與行業現實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如何定義 新聞價值,如何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處理傳統新聞價 值與當前媒體環境之間的張力成為一道待解題。進言 之,當傳統新聞業面臨算法等新興技術融入媒體生態 時,舊有的新聞價值體系與如今的新聞實踐存在摩擦 和沖突,新聞價值的操作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 在新聞教育中面臨僅存學理內涵而無實際功用的尷尬 境地。與此同時,社交媒體時代中出現的新型倫理問題和價值爭議呼喚傳統新聞價值體系的適應性變革......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莉教授和碩士研究生熊珂、朱虹旭、李柳瑩、汪司晨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