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播音主持專業學生跨專業讀研現象
溫莫寒? 田維鋼
【內容摘要】本文以播音主持專業為研究對象,以知識社會學的視野和方法論,將播音專業學生的跨專業讀研現象作為切入點,通過對 11 位跨專業讀研播音生的深度訪談,發現播音生在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參照下,專業認同經歷了一個從出走到回歸的過程。進而,在這種話語表達中,透視出我國播音主持專業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也經歷了一個從價值迷亂到價值回歸的過程。
【關鍵詞】播音主持專業;跨專業讀研;認同理論;知識社會學
一、問題的提出
經過 40 多年的發展,“播音與主持藝術”已經形成了“??啤究啤芯可陛^為完備的學歷教育體系。隨著社會對播音員主持人要求的提高,很多播音主持專業的本科生在畢業時或工作幾年后選擇讀研提升學歷。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本科階段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考研時往往不會再選擇本專業,而是選擇與播音主持密切相關的新聞傳播學或藝術學相關專業,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其他專業。
那么,在本科階段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簡稱“播音生”)為何會選擇跨專業讀研?這背后的動因是何?學生如何看待自己學習了四年的播音主持專業?這些問題成為本研究的邏輯起點。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對 11 位播音專業本科生的深度訪談,探尋跨專業考研的動因、對播音主持專業的理解,挖掘播音主持專業在知識社會學意義上的話語變遷。
二、知識社會學視野下的播音與主持專業
知識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旨在探尋知識(思想、認知)與社會的互動關系。起初,知識社會學中的“知識”指由知識分子群體所創造的理論、世界觀、意識形態等所構成的系統知識。伯格和盧克曼不滿于對知識的這種古典主義定義,認為常識性的“知識”比“概念”更應成為知識社會學的主題,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對象就是現實的社會建構,從而使知識社會學發生了從社會實在論到社會建構論的范式轉換。在這種范式下,知識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主要考察廣義上的日常知識對社會的建構問題。從這兩種對知識的理解出發,首先,播音主持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學科,播音發聲、播音創作、新聞播音、文藝播音等系統知識始終是播音主持專業的核心;其次,播音主持本質上是關于有聲語言的學科,語言作為日常知識,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自媒體的勃興使行業從業門檻降低,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進入行業且取得成功。這種“日常知識”與“系統知識”的交叉相融,也成為播音主持專業的一個特色,從而使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學科認知與認同差異。
伯格和盧克曼對知識社會學的發展,開創了知識社會學研究的新傳統,這種社會建構論的范式,屬于現象學社會學的范疇。現象學社會學旨在重新喚起“人的意義”,通過“我思”認識世界,從而實現客觀世界與主觀認知的統一。知識社會學的兩個研究傳統雖有分歧,卻顯示出個體認識社會的一般途徑:通過已有的客觀實在,形成對事物的固有認知,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體驗與經歷,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某一事物的重新建構。由此,知識與社會也實現了雙向的交互建構過程。播音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便通過社會“知識庫”對播音專業具備了一定了解,選擇了藝考,在大學經過四年的學習后,尤其是在是否跨專業讀研的這一選擇中,完成了對播音主持專業認知的建構。不可否認,選擇讀研的學生往往自我要求更高,更善于思考和反思。這部分學生的意見固然無法代表所有學生的想法,但學生與學科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活力,能夠成為播音主持專業發展的動力之一,踐行教育“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
由此,本文還希望進一步討論以下問題:播音生在講述自己的讀研經歷、專業認知的過程中,對播音主持的專業想象是否經歷了變化?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受訪者不同的教育經歷是否能夠達成對播音主持專業的認知共識?進而,在他們看來,播音主持專業應該怎樣更好地發展......(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溫莫寒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博士研究生;田維鋼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