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教育電視臺《e 視界》為例
戴文靜
【內容摘要】全媒體時代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視新聞也面臨著諸多新的考驗。本文以中國教育電視臺《e 視界》欄目為例,探討了新媒體對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影響、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可優化策略。
【關鍵詞】電視新聞雜志;全媒體時代;《e 視界》
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是指按雜志的方式組織、編排內容,以傳播深度新聞為主,同時兼顧其他社會功能,來滿足受眾多方面需求的電視節目類型。從世界范圍來看,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968 年 9 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創辦的《60 分鐘》。在我國,中央電視臺于 1993 年5 月 1 日創辦的《東方時空》開啟了我國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先河。中國教育電視臺《e 視界》欄目創辦于 2015 年 3 月 30 日,2019 年由新聞資訊類節目改版為具有教育特色的新聞雜志類節目。
一、全媒體環境下《e 視界》欄目面臨的挑戰
改版后的《e 視界》欄目以“環球視野、教育視角”為宗旨,以“話題 + 觀點”為引領,由以新聞報道為主轉向以新聞述評為主。改版后的《e 視界》欄目填補了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雜志類節目的空白,是對節目樣態的全新嘗試,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節目質量和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但進入全媒體時代,電視環境和受眾信息接收習慣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在新媒體的強勢沖擊下,電視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對《e 視界》欄目的進一步優化和融媒發展進行討論和探索,在報道內容、受眾本位、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新媒體對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沖擊
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溝通信息的方式。新媒體信息發布的實時性讓原本就不以時效見長的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更是陷入信息傳播困境,絕大部分新聞作為話題在節目開播時早已成為網絡傳播環境中的“舊聞”。除了新聞滯后,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是線性傳播 ,其播出時段具有固定性,用戶參與感弱,互動性不強,短板明顯。而新媒體用戶可以自主決定觀看的內容和順序,與其他用戶及時共享、交流,還有海量相關信息可以鏈接,受眾主動性高,這些都是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不能比擬的。
(二)教育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困境許多從事教育新聞的記者都有這樣的感觸 :“新聞快而教育慢”。教育領域的突發性新聞較少,一般以政策類、會議類新聞較多,與受眾關注偏好難以契合。電視節目需要有沖擊力的畫面吸引受眾關注,但是與教育相關的話題畫面呈現較為單一,拍攝內容局限于學校,一般以學生上課、操場活動、實驗室科研居多,難以形成視覺沖擊力。教育作為與民生緊密相關的社會性話題,話題壁壘低,一旦教育方面有“風吹草動”,所有媒體都會“蜂擁而上”,新聞內容同質化嚴重。
(三)《e 視界》欄目自身的不足新聞性節目是電視臺立身之本,而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相對而言是一種低成本、高收視的節目,更容易結合電視臺自身定位和優勢打造出品牌,但是目前來看《e 視界》欄目,在當前眾多的新聞雜志類節目中還沒有形成獨特個性和風格,沒有做出“圈”。
1 . 欄目定位沒有體現“教育視角”欄目定位的不準確 , 容易造成節目的邊緣化、同質化,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難以脫穎而出。改版后的《e 視界》欄目以“環球視野、教育視角”為宗旨,但在實際編播過程中,對自身定位沒有明確認知,與其他電視新聞性節目沒有明顯區別,節目競爭力較弱。體現在:一是選題上特色不夠,目前《e 視界》欄目的選題都是當天或者近期的社會熱點新聞,既然是“熱點”,說明各家媒體都在進行報道。節目的播出時間是晚上 8 點,這時候對當天熱點新聞進行追溯已經屬于“馬后炮”,與其在話題上炒“冷飯”,不如在選題上進行“差異化”競爭,找準教育定位。二是話題解讀沒有獨家視角,雖然《e 視界》欄目編輯部在話題延伸上已經有意識地在找“教育”落點,努力體現“教育視角”,但獨家觀點缺失,很難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新聞體驗感。三是與核心受眾貼近性不夠,節目要有對象感和針對性,需要很清晰地明確節目是給誰看的,是為誰提供教育新聞服務的。作為主打教育內容的新聞專欄,《e 視界》欄目的核心受眾理應是教育系統的廣大師生和關心教育的家長,要辦好節目就要想他們所想 , 選好題材、選準角度 , 抓住他們普遍關心并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題材,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