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柳欣怡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新聞傳播業新一輪的巨變,新聞傳播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要求新聞傳播院校的實踐教育體系圍繞新技術、新趨勢因時而變。為探究新聞傳播教育如何應對技術變遷,本文將分別從實踐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及實踐平臺等維度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環境下新聞傳播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新聞傳播實踐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改革
2022 年 11 月,智能程序 ChatGPT 問世,在短短兩個月內月活用戶便突破 1 億,成為互聯網發展史上用戶規模增幅最快的應用程序。人們驚嘆于 ChatGPT高階的人機交流水平、內容學習與創造能力,其背后以 AIGC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媒介的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币劳衅鋸姶蟮臄祿治黾澳P蜕杉夹g,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以智能對話的形式進行內容生成并形成自己內容基礎的能力,使得“信息對信息傳播”的全新圖景成為可能,更為激發生產力和人類創造力提供了強勁的引擎。據埃森哲(Accenture)發布的研究報告,98% 的全球高管認同人工智能基礎模型將在未來 3 至 5 年內在其組織的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40% 的工作時間可能會受到像 GPT-4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的影響。這一技術將拓展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深化人機協同的程度,一定會帶來傳播生態的巨大變局。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指出,媒介對人類聯合、行動規模和形式發揮塑造和控制作用。對于新聞傳播界來說,技術一直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性推動力量。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顛覆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學者、從業者開始思考其對新聞傳播實踐所產生的影響。曾曉(2023)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內容生產領域,將實現新聞從生產到分發各環節的一站式自動生成目標,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充分釋放新聞內容生產力、擴大內容影響力,并且以多元的呈現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形態實現深度融合目標。陳昌鳳(2023)提出人工智能創新了報道方式、改變新聞敘事觀念的可能性。喻國明等人(2023)認為,以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將驅動傳媒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偠灾?,不論微觀的新聞生產流程、新聞分發方式等層面,還是新聞組織、機構甚至生態層面,普遍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新聞傳播實務的影響是巨大且空前的。
掌握專業化的新聞報道技術,是新聞行業對未來從業者的重要訴求。新聞教育是新聞學界與業界勾連最多的場域,20 世紀 90 年代末,就有學者敏銳地意識到互聯網將會對新聞業造成革命性的影響。2005年,蔡雯教授將“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中國后,學界對技術變更下新聞學學科的建設開展了大量討論,新聞傳播教育也對媒介技術的變革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從現實來看,多年來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新聞傳播類院校的確不斷將前沿媒介技術納入了自身的教育體系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成為了新聞傳播教育中的“核心”與“骨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傳媒業帶來機遇與挑戰的同時,種種新聞傳播領域的實踐變革,都在要求新聞傳播院校的實踐教育體系圍繞新技術、新趨勢因時而變。本文將分別從實踐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及實踐平臺等維度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環境下,新聞傳播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方向。
一、理念重塑,重新認知新聞傳播業的行動主體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對新聞業的介入,表明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的行動者網絡中正在發生關鍵性作用,形成了作為“行為方式”的技術經由新聞生產流程參與構造信息生產過程的全新機制。對這一全新機制的認知是新聞傳播教育理念重塑的基石。
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曾用一天中的“最后 7 分鐘”來描繪人類傳播演進所呈現出的加速度發展趨勢。隨著不斷地迭代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擁有了強大的語義理解能力及處理復雜多模態輸入的能力,能夠輸出文本、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百度推出的“文心一言”不僅可以生成文字,而且也能生成圖片、思維導圖等多種內容形式,實現多模態化的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最新的變化表明,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內容更加多元與復雜,有助于提升新聞業自動化新聞生成的能力。新聞傳播學從未有過這樣一個需要深度整合多元學科發展的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實踐教育升級應充分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實現向智能新聞教育的轉向。
從許多既有的高校培養方案來看,智能新聞教育的改革僅限于在原有教學框架之上按照技術更新、院校優勢等添補內容,缺乏系統的課程修訂和整體布局,這也使得學生對新聞傳播學應學內容產生困惑。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新生技術,其學術研究仍處于探索規律的階段,相關的理論體系還未建立。值得注意的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媒體讓“萬物皆媒”有了充分的呈現空間,傳播主體身份的嬗變,使信息傳播與新聞傳播雜糅在一起,造就了復雜的傳播樣態,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新聞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如無法在教育過程之中區分新聞傳播與信息傳播的區別,就極有可能會混亂學生對于新聞傳播功能的認知......(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浙江傳媒學院“十四五”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建設戰略下全媒型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李 欣系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柳欣怡系浙江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