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鑒? 盧有泉
【內容摘要】學播的興起重新定義了“學習關系”的形成邏輯,給予當代青年更自由的學習選擇,本文通過采用參與式觀察和訪談法,發現陪伴與規訓感是學習者篩選學播的主要考慮因素。由于個體使用黏性的不同,在學播關系場中存在偶爾光顧的“散客”、融入并共建社群的“追隨者”以及具有破壞性的“入侵者”,身份角色的轉變影響和改變著當代青年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而學播熱的背后存在鏡頭下學習表演化的危機、恐懼獨處的心理以及理想化的學習訴求。
【關鍵詞】學播;慢直播;青年學習;陪伴
“學播”屬于慢直播的一種,最早源自 2018 年韓國博主長達 7 小時的直播學習,在 YouTube 網站引發大量的模仿和相關視頻的發布,觀眾將其稱為“Gongbang 直播”(為韓語音譯),設置了專門的話題“Study With Me”。目前,國內學播主要集中在 B站平臺,通過搜索“學習”或“Study With Me”等關鍵詞,結果最高可達 1000 以上。B 站在直播頁面區域也會單獨開設“校園學習”專欄,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直播間。學播通常根據主播的學習時長來確定播出時長,具有慢直播“慢”的特性,即平臺化、時間長、主題穩定、發展節奏緩慢等特點,具體表現為有的主播會在畫面中用文字的形式標注出每日的學習時段,或者在自己主頁動態更新上播時間;有的主播則會 24 小時全天候直播,當休息時會播放錄播的內容,以滿足屏幕外各時間段學習者的使用需求,實現不在場的陪伴。隨著學播逐漸從小眾的直播類型發展到有廣大受眾群的直播類型,學播的內涵有何延伸?當代青年學習習慣和學習選擇會隨之出現怎樣的新變化?個體在進行學播選擇時會有哪些選擇標準?學播的存在會建構起怎樣的學習空間,并對學習者現實的學習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研究者主要采用參與式觀察法,從 2020 年 1 月至 2022年 12 月進入 B 站學播領域,進行了近三年的體驗與互動,為保證獲取資料的準確性,積極參與直播間延伸的微信群和 QQ 群,對 10 位 16—33 歲與學播有不同接觸程度的用戶進行深度訪談(編號:M1-M10),通過深入該領域的核心圈層,勾勒出學播場域中青年學習者的不同畫像,并描述出學播空間特征。
一、學播使用者的選擇傾向
當前,B 站存在學習類的長視頻和慢直播兩種形式。學習類長視頻是 up 主將提前將錄制、時長 1 小時及以上的學習視頻,發布在媒體平臺上。雖然與在線直播相比,長視頻不具有實時性,但可以長久保存在平臺中,用戶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時調取。不過,雖然長視頻可以進行加工剪輯,畫面制作更精致,但在 10 位被采訪者中有 7 位仍舊傾向于選擇慢直播,可能是由于慢直播具有現場性、實時性的優勢,正如約翰·彼得斯在《對空言說》中所說:“通信設備的發展打破了身體必須在場的限制,激活了人們與幽靈對話的夢想?!甭辈サ某霈F帶給用戶更強烈、更深刻的“在場感”與陪伴感,這也是學播備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學播呈現形式比較多樣,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理想的學習環境選擇相對應的直播間。研究者通過跟蹤觀察日均觀看人數超過 200 且日播較為固定的 50 個學播,從畫面的主要構成角度可以將學播分成實景和動畫兩種。實景播放的是主播學習的真實場景,占比達到 82%,其中部分主播只展現手部動作,部分主播則會整體出鏡。相比而言,后者更具有“代入感”,如“同桌”一般,仿佛就在身邊。而動畫類占比 12%,以虛擬人物等作為直播背景,比較常見的動畫場景為咖啡廳、臥室、書桌、教室、森林等,整體色調以暗色系為主,注重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不過,也有部分直播將實景和動畫結合起來,通過后臺編輯工具,可以將兩個畫面相互疊加,但多以實景為主、動畫為輔。通過深度訪談,發現用戶在選擇時,有的傾向于實景,認為主播實時動態畫面更能構建“共同體空間”,獲得彼此的認同,真實性較強。有的傾向于動畫,相比實景,虛擬人物或圖片在按照固定規律變化,主播的缺席使學習環境變得純粹,盡可能削弱了學習中的干擾因素。
此外,在 50 個學播樣本中,僅有 3 個關注度相對較高的學播會使用影視劇作為直播畫面。部分用戶對此存在一定的爭議,M2 受訪者(接觸學播時間一年半)認為學播不應呈現影視劇畫面,容易導致學習者分心;M3 受訪者(2022 年 7 月開始接觸學播)則認為,當自己控制力強、學習強度較低時,會將影視劇原聲作為背景音,并自動過濾畫面、弱化聲音?!斑@種情境就像人們不看電視,但卻依舊把電視打開,將電視傳出的聲音融入生活場景中,并習以為常。”因此平臺也延伸出了只播放影視劇原聲,搭配靜態圖片或動態學習畫面的直播形式......(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西南邊疆瑤族社交媒介使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機理和鑄牢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XXW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代鑒系商洛學院人文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助教;盧有泉系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