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充分體現黨中央對教育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教育家精神是信念,更是擔當,重在踐行,重在弘揚?;仡櫸覀儓F隊的成長,我們不斷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努力奮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工作的我,接到導師丑紀范院士的越洋電話。年近七旬的丑老師說,蘭州大學要建大氣科學學院,大氣科學發展到了關鍵時刻,希望你能夠回國貢獻力量。丑老師是我的恩師,他把畢生精力投入到氣候預測的理論研究上,深受我們的敬仰。
我出生在青海西寧,西北大地是我的家鄉。祖國有需要,老師有期盼,我選擇回到生我養我的土地上。

我的研究方向是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生存面臨的最重大挑戰。西北地區是我們國家關鍵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脆弱,極端天氣頻發。做好研究對于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考量。

為拿到第一手數據,2005年,我們在海拔1900多米的萃英山上,建起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觀測站(SACOL),將與沙塵暴等極端天氣相關的環境和氣候監測變成一項常規性工作,填補了當時國內相關空白項。當年公路沒修好,車上不去,儀器設備全靠我們自己人拽肩扛運上山。
此后二十多年里,我們常年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開展科學考察。我們在艱苦的野外環境中搭過”防風帳篷”,睡過“農家土炕“,用風雪錘煉意志,用雙腳丈量人生,親歷“北風卷地百草折”的肅殺,感受“大漠風塵日色昏”的蒼茫。

我們在北方七個省近150個站點采集2100多個積雪樣品,構建觀測數據集,填補了我國積雪中黑碳氣溶膠觀測研究的空白,為我國氣候談判爭奪了話語權。
我們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青藏高原夏季沙塵暴頻發的典型特征,發現了不同類型沙塵天氣的變化規律,探究了人工增雨的新途徑,實現了干旱化機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我們自主研發了適用于野外惡劣條件的移動監測系統和環境與氣候災害集成探測技術,在進行短時、局地的環境災害監測的同時,可以進行長時間、大范圍氣候變化的監測。

我們還自主研發了生物氣溶膠激光雷達,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少數幾個可以生產生物氣溶膠激光雷達的國家。

我們提出在干旱氣候預測中考慮歷史氣候演變,在國際上開創了氣候預測的新方法和荒漠化評估的新途徑。團隊取得多項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產生深遠影響。
二十多年來,我們在服務國家戰略研究中,注重在艱苦環境中鍛煉隊伍,在科學探索中提升本領,為氣象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他們扎根氣象戰線,躬耕科教前沿,守護綠水藍天。

王鑫,參與黑碳氣溶膠觀測實驗,這項研究促使他成長為“國家杰青”。
管曉丹,發現半干旱地區顯著增溫現象,這項研究促使她成長為“長江學者”。
黃忠偉,建設激光雷達網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這項研究促使他成長為“青年長江”。
陳思宇,系統揭示沙塵對半干旱氣候變化的影響機理,這項研究促使她成長為“青年長江”,獲得第19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葛覲銘,參與建立SACOL觀測站,這項研究促使他成長為“國家優青”。
李積明,利用地基和星載激光雷達研究沙塵天氣,這項研究促使他成長為“國家優青”。
于海鵬,揭示半干旱區增溫的熱力學機制,這項研究促使他成長為“國家優青”。

二十多年來,為自主培養人才,我們為學生編寫了《什么是大氣科學》《物理氣候學》《干旱氣候系統的觀測原理》《半干旱氣候學》(英文)等學科前沿的教材,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交叉融合能力。
二十多年來,我們團隊先后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大氣科學學科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
2021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指出,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我們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牽頭發起“一帶一路”氣候與環境國際大科學工程,建立國際干旱氣候聯合研究中心。

現在,我們正在為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爾及利亞等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為提高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水平、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擔當。

在我們團隊中,所有人同心協力,艱苦奮斗。我常常對團隊說,我們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成為世界一流呢?我們一定是一流的!因為我們把學問做在西北大漠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還記得有一年,我帶領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沒想到,當時領獎的還有袁隆平、于敏等老先生。我最愛看的電視連續劇《功勛》里面講了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那天來了2位。他們都是我崇敬的人,都是民族的脊梁。《功勛》有一句話深深打動著我——堅守,只因熱愛。

因為熱愛,我們相信,荒蕪大漠蘊含豐富資源,必將成為新能源基地;
因為熱愛,我們相信,綠色絲路傳承千載文明,架起共同發展的橋梁;
因為熱愛,祖國的召喚就是我們歸來的號角,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