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周榮方,是鄭州大學的一名思政課教師。思政講臺,我已經站了將近二十年。要怎么講好思政課?從一開始迷茫、緊張到現在不慌不忙、來日方長。
我,為什么改變?

教育家精神,讓我突然意識到,“躬耕”對思政課而言特別重要——埋下信仰的種子,需要懂得“播種”與“收獲”不在同一個季節。怎么躬耕?勤學篤行,求是創新!
剛剛站上講臺的時候,我借著年齡優勢,跟學生聊天、問卷各種方式一起上陣,我想知道他們對青春、奮斗、就業、責任的態度。我卻發現,他們好像不覺得自己幸福。
他們擔心“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怎么辦?”“付出沒有收獲怎么辦?”還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諸如此類。我心里特別著急,我該怎么去跟他們“講道理”?

很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在上課提到怎么用辯證法分析電影創作,下課了一群學生圍著我,激動地跟我討論怎么講更有力。這讓我發現,對生活的思考,是特別好的教學素材,學生會因此而“追道理”。
可怎么才能對生活有思考?跟上學相比,我來到一個新課堂——社會大課堂。我跟著老教師去田間地頭調研,跟著淘寶賣家去送貨,跟著師兄師姐辦網站,跟著電視臺去采訪……嘗試了很多行業,我相信思考能力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那么我就要多看多學!

“提升”突如其來!2014年我第一次到蘭考,焦裕祿時期的一位老農提到他的故事,依然“老焦”長,“老焦”短,熱淚盈眶!而我被震撼了!
是什么力量,讓一位去世了半個多世紀的縣委書記,依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我腦海中出現了許多個“為什么”。我發現我有了自己的思考。
太珍貴了!我就去研究焦裕祿書記的故事。一次次去蘭考,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形象在我面前越來越具體,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2021年,當《河南日報》的編輯告訴我“直播一節黨課吧”,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才懂得真正的幸福!”所以以“焦裕祿精神”給學生講“什么是幸?!?,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流淚了,其中的片段也感動了億萬網友,全網點擊量突破34億。

而這個時候,我已經在社會大課堂學習十余年了。學習,要“知行合一”,然而,教師的“篤行”絕不是“獨行”,而是與學生“同行”。
在2021年2月,我的第一節課剛剛下課,一位梳馬尾辮,又瘦又高的小姑娘很激動地跑來拽著我說:“周老師我見過您,在焦裕祿紀念館,在桐木琴那里!”一段不期而遇的緣分。從此以后,這位從蘭考來的小姑娘程詩涵經常跟我交流,也時不時跟我去調研。
慢慢地我發現她開始主動去影響周圍環境。她去村里的小學義務講紅色精神,講完以后,拽著自己的同學,把孩子們對紅色精神的描述畫成一幅幅的畫。她說:“等孩子們畢業,把這個作為畢業禮物送給他們!”她說:“要把紅色精神講給未來聽!”

有她,有她的同學,有一屆屆的畢業生踏入社會、踐行夢想,這是我們“篤行”的力量。這份力量也將跟隨學生,接受社會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考驗!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底氣?
教師,沒有“舒適圈”,只有學無止境。因為社會大課堂的考驗,無預告、無期限。
“努力去接受挑戰吧!”我對自己說。在2021年9月,我如愿來到北大哲學系開始為期一年的訪學,我像一塊海綿,在拼命地吸納知識,我希望自己充實、再充實!
一年內我聽了幾百節課,寫了十余萬字感悟、完成課題,順利畢業。并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從課堂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黨的二十大報告,激動不已!聽著現場澎湃的掌聲,我特別期望我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在未來參與到這樣的掌聲中來!

我專門印下了自己的座號,給學生展示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平臺”決定“視野”。為什么不讓學生看到更多更豐富的人生呢?”雖然人生不能復制,但是力量可以傳承!“
“行走的思政課”十年扎根,我們講了很多人的故事,如今有了新的思路,從“我們”講故事變成“故事中的人物”講故事。黨的二十大代表鄭小燕來講交通強國,全國人大代表祝響響來講上山文化……各行各業“行走”進我們的課堂,“行走”進青年的夢想!

”夢想“也讓我們的課堂“行走”進廣闊天地!我們一起走進社區志愿者,走進鄉村,走進中學、小學、幼兒園……很有趣的是,一群理科學生,聽了幼兒園的德育課,竟然也追著我們討論“怎么講道理更有力度”。
聯動教學資源、實現立德樹人,這就是我們首創的高校思政課“聯動教學法”,并獲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求是”的歷程讓團隊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工作室一體化、原生態對話會等等想法源源不斷、落地生根!

從2007年站上講臺到2024年的今天,17年;從2010年“行走的思政課”到2022年“聯動教學法”,12年;從2014年走訪蘭考到2021年講述“焦裕祿精神”,7年……一個個數字交織著、前行著,向下扎根、向上成長。“躬耕”向未來,播種者不急于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