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守正創新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積極打造大格局、筑牢大陣地、凝聚大合力、鍛造大先生,不斷提高思政課建設質量和水平,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強化組織領導,打造“大格局”。始終把思政課建設作為立德樹人關鍵工程來抓,努力做到建設常態化、管理有抓手、支持有實招。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帶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黨委常委會專題研討學校思政課建設,黨委書記、校長深入課堂一線了解建設情況,參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思政課集體備課,帶頭講授思政課。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建設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促進馬克思主義學院高質量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完善黨建統領教研、以教研促黨建的機制,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研室黨支部獲評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構建協同機制,筑牢“大陣地”。加強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協同育人。堅持數字賦能,推進《思想道德與法治》線上精品課建設,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數字化平臺建設,在慕課學習、課堂管理、成績考核等方面實現高度數字化、信息化。堅持把原理“講深、講透、講活”,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展示,定期舉辦“馬語者”悅讀會共讀經典,推動經典導讀常態化。打通“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著力打造點面結合的思政課社會實踐立體教學模式。充分挖掘校本資源,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二級單位創設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聯合武漢市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國橋梁博物館等共建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科特點,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指南》《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指南》等系列教研成果。開設“德法”價值辨析工作坊,作為課內教學的延伸,在一對一、面對面的互動中切實解決學生思想困惑。
提升教學質量,凝聚“大合力”。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建設,成立相關教研中心,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探索形成比較完備的教學內容體系。持續完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必修課程體系,大力推進以《深度中國》《百年中國》等為代表的思政選修課體系建設。《深度中國》連續兩次入選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課”集體行動,入選首批本科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建立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以課程為單元堅持每月不少于一次的集體備課,邀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獲得者來校進行示范教學。積極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等研究,大力支持思政課教師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以賽促教,有兩位思政課教師分別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和一等獎,兩位思政課教師獲第三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二等獎。
加強隊伍建設,鍛造“大先生”。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制定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培訓規劃,要求思政課教師參加教育部“周末理論大講堂”、專題研修班和骨干教師研修班等,將“六要”納入課堂教學常規、新進思政課教師宣誓等。加強教師配備與選聘,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構建完善人才梯隊。改革教師考核與評價機制,在職稱評聘工作中單獨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別,校級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委員會中有一定比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家,嚴格實行不合格思政課教師退出機制。加大思政課教師激勵力度,把思政課教師納入學校各類高層次人才項目,在“師德師風”先進個人、“三育人獎”等評選中加大對思政課教師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