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妮 王 威力
【內容摘要】本文以扎根理論與情境分析視角,結合參與式觀察和網絡民族志,采用“故事線”的描述方式,探究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堂中,協作學習群落的典型特征、認知機制和積極策略。研究發現,基于趣緣原則組成的多維協作者,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在概念生成、認知框架搭建、態度傾向與價值觀塑造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學習特征、認知偏好和情感認同。因此,利用線上線下空間的虛實融合、第一和第二課堂的無縫銜接,協作學習群落通過以下策略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凝聚班級集體記憶、夯實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精準掌握學習者需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協作學習;課程群落;群體畫像;價值認同
2023 年 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發表講話時指出,“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團結還是分裂?和平還是沖突?合作還是對抗?再次成為時代之問?!痹诙嘣獌r值觀沖突加劇、真相撲朔迷離的時代,“教”與“學”已溢出方寸講臺,特別是在復合媒介手段介入之后,在漸趨公域性和泛在化的語境中,文字、圖像、聲音、鏡頭——課堂之“所思所想”投射、交互、沖突和雜糅于公共輿論空間,成為大眾熱議、品評的焦點,甚至可能被誤讀、曲解,變為社會文化現象的組成部分,呈現居伊·德波(Guy Debord)之“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語境中的“假象”范圍內之“現實”?!皬堁┓迨录钡陌l酵、“破圈型”學者的出現與“反思性存在”(reflexive being)的青年學子,甚至成為 2023 年輿論場敏感且轟動的公共話題。
面對困局,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跨越課堂“私域”與社會“公域”的邊界,以教師賦權和學習者主權(Learner Sovereignty)為導向,從協作學習群落的典型特征、認知機制入手,提出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有效性的積極策略。通過構建虛實共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大課堂”,激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者的自主性,強化實時、持續、直接的交往互動、分享分擔、規范合作等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oir),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新聞觀的現實價值、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立體式宣傳的相關策略、講好中國故事與促進國際傳播的內在關系、新技術對新型主流媒體戰略調整的影響等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整體性理解,在學思踐悟中“真懂真信”而“有所得”,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鑄魂育人”總體要求,才能鍛造出一批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了解中國又放眼世界、具備全媒體媒介素養的后備人才,真正直面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界定
(一)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強調在小組環境中以共同的目標和一定的激勵機制,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有效互動、管理關系與開發內容,以個人和小組學習成果的協作共享的學習模式(Lee,2014)。作為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類型,協作學習是整合了認知、情感和動機的多元交互過程(JaanaIsoh?t?l?,Piia N?ykki & Sanna J?rvel?,2019),為提高學生的認知表現、社會關系和元認知,協作學習應創設合作性環境,考慮同輩評價并協調參與者元認知(Metacognitive)、動機和情感資源的過程( T?rm?nen, Tiina,J?rvenoja,et.,2021) 。 在 高、低兩種交互級別的協作學習中,高水平互動學習者在調節學習時,通過提問和協商任務的概念來促進知識的共同構建,低互動的學習者不是與小組成員互動而是更注重通過閱讀和處理信息來獲得個人對相 關 主 題 的 理 解(Jonna Malmberg, Sanna J?rvel?,et.al,2019)。
目 前, 有 技 術 采 用 計 算 機 支 持 的 協 作 學 習(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面對面小組協作學習等形式。根據奧蘇貝爾(DavidP. Ausubel,1999)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和認知分享理論(Shared Cognition Theory),學生個人行為與同輩支持對思維塑造有多種影響,有效的協作學習會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Resnick L.B.,1991)。根據強建構主義理論和溫特比爾特大學的認知與學習技術小組(CTGV)的拋錨式體驗(Anchoring Experience),在應對任務認知不足、觀點差異等挑戰時,協作學習對于課程設計有積極意義。
(二)課堂群落中的協作關系
群 落, 或 譯 為 社 群(community), 源 自 生 態學概念,是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也稱為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但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的“群落”或“社群”,也映射“人”的類屬性和主體存在方式,是一種具有持久活力的共同體,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是地域、共同的紐帶和社會交往(Hillery,1955)。
無論在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線上空間還是現實空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培養對象都是“人”——未來國家民族之棟梁,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人”。因此,透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協作學習群落,既要研究群落主體——教師(學習實踐的引導者)與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者)——呈現的主體共生性,又要探究“人”——作為課堂場域中的現實主體與媒介物、對象物等共同體之間的主體間關系,還要闡釋多元教學媒介——虛擬與現實的中介手段。而且,在建構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ies)、課堂社群(classroom communities)12等典型樣態時,還需分析復雜課堂交互情境,包括廣義面對面教學情境以及虛擬協作工具的使用、虛擬團隊任務(Virtual TeamTasks)的完成,以形成同伴交往(Peer interaction)的協同效應(Daniel Bennett,2022)13。另外,虛擬交互對同伴認同和群體歸屬感有一定影響14,尤其需要關注虛擬交互對新時代新傳學子價值觀塑造的影響,分析怎樣培養一批具有馬克思主義立場,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傳承紅色新聞宣傳的血脈,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備崇高操守和扎實職業素養的全媒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協作學習社群作為“媒介現場”,詮釋協作主體的主體間性與話語機制、現實和虛擬的多現場協作、特色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等空間的延伸,破除社會多元價值觀對課堂話語生態的預設性影響,以達成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教育的擬合,客觀而系統地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協作行動者的歷練過程。據此,本文形成 3 個研究問題:第一,“發生了什么”——描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協作學習現象的典型特征和關鍵策略;第二,“為什么發生”——分析協作學習社群促進馬克思主義信念生成的主要原因;第三,“有何意義”——詮釋馬克思主義信念彰顯的意義脈絡......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1VSZ063)、西安交通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與實踐項目“智媒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機制研究:權力建構與效度延伸”(項目編號:2024WSXJ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