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嶺濤
在人工智能廣泛普及和應用的時代背景下,沒有人會否認人工智能生產內容對傳播活動的變革是顛覆性的。面對這種革命性變化,深入辨識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特點和規律,是科學、有效地適應變化、推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基于電子設備的傳統內容生產是由生產者利用電子設備錄制收集素材,然后由使用者對這些素材進行加工而生成內容。傳統內容生產方式的工作對象只有收集到的素材,生產內容質量高低對生產者能力和素質的依賴度比較高,在內容生產過程中電子設備只是起到工具的作用。顯然,傳統方式中的關系主體只有電子設備、創作素材、生產者和生產內容,因此內容生產流程和鏈條是單一、單純、線性的,與傳播活動的關系是點狀的。相對于傳統方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復雜的技術集成構建了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起點,改變了傳播活動的邏輯底座。
一是屬性的復雜性。與傳統內容生產的電子設備僅僅具有技術屬性和工具特性不同,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主體,在集成過程中就形成著自己的意識傾向和情緒態度。這導致了它屬性的復雜化,即不僅具有技術屬性,而且具備了媒介和意識形態屬性。全面認識和把握人工智能的屬性,能夠使我們從對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獨立性、片面性認知上升到立體、全面和普遍聯系的理解,從而提高我們利用、治理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傳播活動的有序、健康發展。
二是過程的復雜性。人工智能屬性的復雜性必然帶來過程的復雜性。以技術集成為基礎,人工智能生產內容還包括能力學習養成、內容生成、信息傳播、傳播效果評價等多個環節、步驟。能力的學習養成實際上是對各種知識、概念、理論、觀點等的梳理、處理和對外部能力的模仿,技術集成決定了能力怎么學習養成,而具有主觀意識的人決定了讓人工智能學習什么,這導致人工智能的能力學習養成同樣具有鮮明的媒介和意識形態特性。因此,基于媒介和意識形態特性顯著的技術集成、學習能力而實現的內容生成、信息傳播、傳播效果評價等具有比傳統方式生產內容更為復雜的背景、內涵和外延,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范疇被大大拉寬、拉長、拉高,它對傳播活動的作用力也變得綜合、多樣、深入。
三是主體關系的復雜性。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特點使然,它的主體構成要從技術集成階段算起,既涉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技術主體,又涵蓋參與技術集成過程中的各種社會主體。在能力學習養成階段,既要考慮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主體,又要關照促成能力學習養成的各種社會要素。在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階段更是如此,對于生產者提出的指令要求,人工智能能夠生成無限種不同內容和無限種傳播路徑。主體的復雜化必然造成關系的復雜化,人工智能生產內容背景下傳播活動需要適應的是一種網絡化、去中心化、彌漫式的全新關系。因此,面對人工智能創造的海量可能,無論從數量比例角度看,還是從功能作用看,作為生產者的人在傳播活動中逐漸變得越來越渺小,甚至微不足道。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加持下,傳播活動的疆土將得到迅速拓展。一方面,傳播活動與物質活動之間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逐漸消弭,傳播活動不僅受傳播規律的作用,而且還要受物質活動規律和技術活動規律的影響。傳播活動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社會主體,而是囊括了種類龐雜的物質主體、技術主體以及其他的未知主體。人工智能生產內容將會在各個領域催化出更多技術底座、運行邏輯、表現形態等截然不同的主體,越來越多主體的出現必然加速傳播活動的復雜化;另一方面,傳播活動的范疇開始跳出現實社會而在更大范圍內發生作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讓誕生于現實社會的虛擬世界加速形成,讓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的融合速度越來越快。面對二者的融合,傳播活動需要在虛擬和現實之間不斷轉換。相對于現實社會,傳播活動在虛擬世界中有著更多的虛擬性、隱蔽性、欺騙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有著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規律和趨勢。這使得傳播活動的技術作用、傳播邏輯、傳播方式、與受眾關系等發生深刻變革,以更加豐富的途徑改變個體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改變人類的思維、認知、態度和行為,進一步影響主體的價值觀念、判斷標準和塑造全新的傳播生態。
(《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