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平
時間之筆,點畫之間正道滄桑。2024 年是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二十屆三中全會繼往開來,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時代藍圖,開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時代新篇。全國教育大會勝利召開,教育強國建設步履鏗鏘。
在大時代的手筆下,作為主流媒體同樣面臨著新的考題,點橫撇捺間,如何落筆,才能寫出屬于我們的時代答案?——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積極實踐已生動展開,深化改革創新成為各大主流媒體手中的筆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弊鳛閲壹壗逃襟w,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改革創新、勇擔時代使命,以系統性變革深度賦能傳播能力提升無疑就是我們筆中的“答案”。
內容建設 ,“創新”賦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眱热萁ㄔO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內容為王”是根本,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內容構建體系、內容生產策略、內容供給方式,不斷強化內容傳播的統籌布局、深度策劃、融媒傳播。作為教育媒體,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擴大優質內容產能,打造更多精品佳作,讓主流輿論占領主戰場。中國教育電視臺近年來持續打造了《直通高考》《開學啦 !》《老師好 !》《我是輔導員》《冠軍說》《百年巨匠·教育體育篇》“青春歌會”“中國大學生電視節”等多個獨家直播、品牌節目、精品紀錄片和大型主題活動,通過內容創新,做優質內容引領者,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矩陣傳播 ,“融合”賦能。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新應用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教育媒體必須主動擁抱新一輪科技變革,在傳播理念、內容、形式、手段上全方位變革,大力培育媒體新質生產力。中國教育電視臺堅持“移動優先,先網后臺”的融合傳播模式和“匯天下之精華,揚獨家之優勢”的特色傳播理念,積極構建全媒體、立體化、矩陣式傳播格局。著力打造以新聞內容為亮點的“融媒新聞傳播矩陣”,以創新節目內容與融合形態為支點的“頻道節目傳播矩陣”,以整合資源共創品牌為基點的“融媒體矩陣聯盟”。2024 年,融媒體新聞傳播矩陣“育見新聞”累計閱讀量近 60 億,公眾號、微博話題、短視頻等在觸達、傳播、互動數據上均呈現強勢增長。面對全媒體傳播生態,教育媒體要用系統性變革思維,加快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構建融合、創新、互動、高效的傳播體系,做強“融合傳播矩陣”,有力占據教育輿論傳播制高點。
深度服務,“專業”賦能。媒體融合轉型要強化用戶思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作為教育媒體,要牢牢把握教育輿論的引導權和話語權,充分發揮行業優勢、資源優勢、專業優勢,以專業視角、專業深度、專業能力、專業精神,搭建和塑造具有專業水準的教育傳播服務平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精心打造了《直通高招》《職教中國》《一職為你》《同上一堂課》等多個直播或欄目品牌。2024 年,“夢想啟航·高考考生服務月”大型融媒體節目全網播出近 7000 分鐘,總閱讀量突破 1 億,話題互動超過 2500 萬人次,用高品質的專業內容賦能教育媒體的深度傳播、精準傳播 ,“新聞 +”服務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教育媒體要不斷完善、壯大、做強內容傳播體系,以高質量節目內容生產和深度垂直服務彰顯專業價值,不斷提升深度傳播和深度服務能力。
動力提升 ,“機制”賦能。系統性變革將為主流媒體發展注入新動力新活力。為適應媒體發展新生態,中國教育電視臺近年來深入扎實推進“移動優先,先網后臺”的融合傳播理念,形成大編輯部運作新聞采編運作方式,積極轉變頻道生產組織構架和節目運作模式。一是以融合創新管理創新為驅動,實現生產組織構架由“頻道制”向“中心制”轉變。二是以全媒聯動融合采編為牽引,實現節目刊播方式由“傳統電視編播”向“全媒體刊播”轉變。三是以提升傳播廣度、深度、精度為宗旨,實現內容分發由“節目單點傳播”向“內容矩陣布局”轉變。要圍繞以上轉變,持續探索建立內容生產機制、組織管理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強化適應全媒體節目生產創作評價體系,提升融合采編力、內容創新力、媒體傳播力。
展望未來,變革者進,創新者強,惟變革創新者才能站在時代潮頭。2025,全新出發,站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高地上,“教育電視大有可為”的旗幟將始終高揚......(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