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桐? 張銳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形成了以國際組織為核心框架的“權威缺失”治理模式,同時重構了全球氣候傳播的權力格局。本研究引入“工具型領導”概念,理解圍繞全球氣候治理核心舞臺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所展開的全球氣候傳播圖景。
【關鍵詞】全球氣候傳播;工具型領導;權威缺失;全球南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社會在 21 世紀面臨的主要生存威脅之一,近年來世界各地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也使其日益成為重要的全球性新聞熱點。現有研究將氣候傳播視為一種“去爭議化”的科學傳播過程,關注氣候的公共傳播層面,忽視氣候傳播背后國家和國際組織等政治主體間的博弈。吉登斯(AnthonyGiddens)認為,在氣候政治的公民參與之外,只有國家主體所開啟的氣候談判能夠實際推進氣候治理,否則會陷入只關注微觀策略、不關注宏觀治理結構的“事后思考” 困境(back of the mind)。而氣候傳播也應回應全球氣候治理的政治邏輯,據此理解全球氣候傳播的基本圖景。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權威缺失”格局的形成,即全球氣候治理尚未出現主導國家,而是形成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Change,以下簡稱 UNFCCC)為核心,圍繞碳減排的責任分配,各國際陣營進行協商的基本格局。其中,UNFCCC 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國際公約,該公約于1992 年 5 月 9 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對于當事國具有法律約束效應,截至 2024 年 11 月,已有 198 個國家成為該公約的締約方。
其中,UNFCCC 框架下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是全球氣候治理最重要的協商和對話舞臺,截至 2024 年已經舉辦了 29 屆。2024 年 11 月召開的阿塞拜疆巴庫氣候變化大會(COP29)被稱為《巴黎協定》的“關鍵時刻”,中國對于此次會議提出應切實加強國際團結合作等基本立場和主張,并解決全球如何“落實”氣候治理的雄心等問題。如果將全球氣候傳播治理視為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全球性協商,那么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為代表的權威會議則為國家主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入場券”,對歷次全球性氣候談判的引導影響著氣候治理的議題走向,同時也建構了多元主體參與全球治理的權力秩序??偠灾?,UNFCCC 在框架與平臺兩個維度為國家行動主體的協作共進提供了支持,目標在于為全球氣候治理圖景奠定基礎架構。也因此,UNFCCC 成為了全球氣候傳播的重要信息樞紐,其發布的新聞內容是全球各國媒體氣候議題新聞報道的重要信息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框架下,UNFCCC 將氣候治理定義為何種問題,在議程制定中是否公平地考慮了不同類型國家在氣候治理中的利益需求,理解這些問題是考察全球氣候傳播圖景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本研究以 UNFCCC 為研究對象,理解在后哥本哈根時代,全球氣候傳播中的核心國際組織如何對多元主體進行話語分配,理解全球氣候傳播背后的權力格局與主體關系。
一、文獻回顧
(一)作為全球氣候傳播“工具型領導”的UNFCCC
當前的全球氣候治理主要基于核心國際組織所架構的談判規則所展開,并基于此形成了以國際組織為核心框架的全球氣候傳播圖景。在氣候政治中,國際組織既是一種協商過程,又是一種協商制度,約束著其他政治主體參與全球協商的行為規范。在全球治理研究中,UNFCCC 秘書處被廣泛視為“權威缺失”治理模式下的“工具型領導者”(instrumentalleadership),即“使用”和“放大”決策者和知識分子的想法,以便將科學議程提上政治議程的一種領導類型。這類工具型領導在氣候治理中主要有兩類職能:通過外交手段組織談判議程、策劃合作網絡、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各方能夠坐到談判桌前;通過“捕捉”并為國際社會“呈現”科學和政治信息,制定治理議程,從而引領制定解決方案。
在第一個職能方面,國際組織在多邊治理中扮演著“第三方中介”的角色,其作用在于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到氣候治理的合作網絡當中,編織全球氣候傳播的合作網絡。例如每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引領著氣候治理的權威熱點,決定了多元主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邏輯以及日常協作模式。目前,UNFCCC 在這一職能中所需應對的主要矛盾是全球南、北方國家之間的氣候治理責任分配問題。11鑒于全球南方國家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但在全球傳播結構中卻處于相對弱勢地位,UNFCCC 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全球南方的參與,聲稱為其提供更多發聲權。因為全球南方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但若能及時轉變發展模式將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頗大。問題是在這一過程中適合全球南方國家的氣候治理模式由誰定義,全球南方在多大程度上享有發展權,這也關乎到全球北方國家的利益分配,是氣候話語的競爭焦點......(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涉華安全議題‘去安全化’的國際傳播話語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4YJC860021)、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00 后’大學生‘躺平’思想與就業觀引導研究”(項目編號:BJSZ2023ZC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