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憶? 林吉安
【內容摘要】21 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傳播的重視,文化傳播學日益成為一門顯學,受到多個不同學科的關注。然而當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對標新文科建設要求還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從學科建設層面加以解決。本文認為今后文化傳播學科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實現文化知識、傳播技能、數字技術與傳播實踐的融合;在學術研究方面,應推動文理交叉融通,積極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在體制機制方面,應著力推動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創新。
【關鍵詞】文化傳播學;新文科;學科建設
文化傳播學科的設立源于人類社會發展對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術需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人才。概括地說,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發展需要跨學科人才——既要講政治,又要懂文化,還要懂創意與管理;既要有理論與話語的創新能力,也要有傳播與經營的實踐經驗。我國文化傳播人才總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目標和現實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繼續推進文化傳播學科的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
一、文化傳播學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文化與傳播一體兩面。“文化是傳播的文化,傳播是文化的傳播?!彪S著現代社會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們對文化傳播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并由此催生了文化傳播學這門新興學科。
(一)文化傳播學的起源與發展
文化傳播學濫觴于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從傳播的視角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問題。
早在 1871 年,有“人類學之父”美譽的英國學者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就使用了“傳播”(Diffusion)一詞來指稱文化的遷徙和采借現象,并提出了“文化傳播”(The Diffusion of Culture)的概念。雖然他主張文化進化論,但并不否認文化傳播在人類文化發展和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正如他所說:“為了避免退化的有害影響,保存進化的成果,不應忘記文化傳播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有益的作用?!?/p>
不過,對文化傳播學產生直接影響的還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興起的人類學“傳播學派”。其先驅人物是德國的人類地理學家拉策爾(F. Ratzel),他提出了文化伴隨民族遷徙而傳播的觀點,認為造成各民族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德國學者弗羅貝紐斯(L.Frobenius)、格雷布納(R.F. Graebner),奧地利學者施密特(W. Schmidt)和英國學者史密斯(G. E.Smith)、佩里(W.J. Perry)等學者進一步發展了文化傳播理論,并形成了“傳播學派”。他們主張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都是從相鄰民族或相距很遠的民族那里傳播而來的,而人類文化發展史就是幾種文化綜合體在地球上傳播的歷史。這種“傳播學派”又可分為兩支,一支是德奧傳播學派,另一支是英國傳播學派。前者主張人類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并以“文化圈”的概念來說明文化的傳播;后者則主張人類文化的起源是單一的,提出了所謂的“埃及中心說”,認為世界各地的文明均起源于埃及,由埃及傳播而來。雖然兩支的觀點不同,但都十分強調文化傳播在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較于歐洲人類學的“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在解釋人類文化發展問題上的針鋒相對,美國人類學的“歷史學派”則采取折中的態度,既反對地理決定論、種族決定論和單線進化論,也不滿于簡單的傳播主義,主張對文化采取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該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被譽為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的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以及他的學生威斯勒、克羅伯、哥登澤和羅維等人。他們認為文化現象極其復雜,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生物的、地理的、歷史的、經濟的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和文化傳播理論,如“文化叢”“文化區域”“文化輻合”等。其中,威斯勒提出了文化傳播的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自然傳播,即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傳播;另一種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傳播,即通過殖民、開發、戰爭、傳教等活動進行的傳播。在前現代社會,前者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進入現代社會后,后者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歐洲的“傳播學派”,還是美國的“歷史學派”,都為文化傳播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后來,隨著傳播學、符號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文化傳播學在 20 世紀 50 年代前后逐步發展成型,成為一門新興學科,日益受到人們的矚目。不過,它在我國的發展則要晚至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是 21 世紀以來才正式興起。
(二)文化傳播學的學科認知
盡管文化傳播學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在我國也已走過二三十年的歷程,但它仍是一個不太成熟的學科。誠如學者張三夕所言,“文化傳播學是一個在一定程度上處于‘未定’狀態的新興學科”。這種“未定”狀態鮮明體現在學者們就文化傳播學科的一些基本問題仍未形成共識。
比如,對于何謂文化傳播學,學界就有不同的看法。吳格言認為:“文化傳播學是研究社會文化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敝軙悦鲃t認為文化傳播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傳播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這兩個定義雖言簡意賅,但都略顯籠統,不夠具體。王光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文化傳播學是一門理論性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具有實踐性的應用學科”,它“既要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產生、發展、傳播甚至消亡的基本規律,為解決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中的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要關注各種傳播情境中的文化流轉等具體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具體的原則、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盡管學者的界定不盡一致,但都認可文化傳播學主要探討的是有關文化的傳播問題,這也是它區別于一般傳播學的根本所在......(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百年中國共產黨青年宣傳工作歷史經驗與新時代青年政治引領研究”(項目編號:21AZD08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