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嶺濤? 尹素偉
【內容摘要】研究表明,鏡像孿體與它的對應物將有可能構成未來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組成單位。本文認為鏡像生態是根據社會實踐發展的客觀需求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社會存在形態,由鏡像孿體與時間、空間和人相互作用而形成。鏡像生態將會增強技術創新的自覺性,讓時空認知產生新思考,使傳播活動進入新時代。
【關鍵詞】鏡像生態;鏡像孿體;社會存在形態
一、鏡像生態的哲學基礎
虛擬世界正在逐漸形成,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跋噍^于現實社會,虛擬世界在思維方式、運行模式、邏輯關系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天壤之別。也就是說,虛擬世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前所未有的。”
實踐證明,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的融合客觀上是現實社會向虛擬世界進行場景轉移的過程,場景轉移是二者融合的基礎和核心。在現實社會中,物質和意識雖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本質上仍是相對獨立的,這必然導致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而在虛擬世界中,一方面,場景轉移需要利用技術或通過載體來實現,技術和載體的客觀實在性決定了場景轉移的物質性;另一方面,場景轉移需要依靠人的精神勞動來實現,精神勞動的主觀能動性又決定了場景轉移的意識性。因此,客觀實在性和主觀能動性在場景轉移中的結合必然造成虛擬世界中物質和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淡化,使得物質和意識有著強烈的合二為一的融合趨勢。這進一步決定了虛擬世界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弱化,它們開始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趨于融合。
物質形態、運動形態和思維形態作為社會存在的三種表現形式與社會意識相互作用,保證和體現了社會的正常運行。社會存在的三種表現形式是依據現實之社會實踐進行劃分的,它的背景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而在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不斷融合之趨勢的作用下,社會實踐橫跨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虛擬世界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這必然導致原有的社會存在形態劃分方式既難以反映新背景下社會實踐的新變化、新動向,也難以對越來越多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規律作出科學解釋,更難以對社會實踐的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因此,社會實踐的發展要求對此作出及時回應,一種全新的社會存在形態——鏡像生態也就應運而生。鏡像形態既是基于物質形態、運動形態和思維形態而生,更是對它們的綜合、提升和拓展。
二、鏡像生態的詮釋
“鏡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物體在鏡子中的圖像;一種計算機備份,硬盤、網站等都可以做鏡像,因像照鏡子一樣而得名”。20 世 紀 初, 查 爾 斯· 霍 頓· 庫 利(Charles HortonCooley)提出了“鏡中我”理論。后來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首次將“鏡像”(Image Theory)作為理論提出。鏡像理論認為,即便是尚未成熟的嬰兒也可以通過外部媒介——鏡子使身體變得完整,其自我與鏡中影像的關系由此構成“想象界”的范圍,人類正是從作為“想象界”開端的鏡中自我開始進入社會中的“我”。盡管這兩位學者提出相關理論時的社會實踐環境與現在有很大差距,但仍然不影響我們借用“鏡像”一詞反映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融合條件下社會存在形態的變化。
(一)鏡像孿體的概念
從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融合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現實社會中的事物(包括有形和無形的)通過場景轉移會在虛擬世界中建立自己的對應物,這個對應物與庫利所說的“鏡中我”和拉康所說的“鏡像”有異曲同工之處。為了更加科學全面地反映對應物的本質、特點和它與現實事物的關系,基于既有的鏡像理論,筆者把現實事物在虛擬世界中的對應物定義為鏡像孿體。鏡像孿體是現實事物的數字化、智能化,“是可分享、可操縱的數據;他們的可見性被系統配置的改變所操控”,或者以圖文,或者以影像的面目出現。在信息越來越視頻化、視頻越來越超高清的趨勢作用下,鏡像孿體越來越體現出聲畫兼備的特點。鏡像孿體的出現正在改變社會的構成和運行規律,使得構成未來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組成單位不再是單一的現實事物,而是現實事物與鏡像孿體的組合?,F實事物發展變化的影響將不再僅僅局限于現實社會,而且會影響到它的鏡像孿體,從而把影響范圍延伸到虛擬世界。
(二)鏡像孿體的演進
由于技術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鏡像孿體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一方面,通道受阻,如信息傳輸不通暢、時間延長等;另一方面,感官感受上仍達不到真實,目前能夠給受眾體驗的基本上還囿于視覺和聽覺范疇,且仍存在畫面反映的真實度和聲音的還原度不高等問題。媒介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視頻技術從模擬到標清再到高清的迭代過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 20 世紀 60 年代,彩色電視機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講還屬于奢望,但一批極客(Geek)就已經進行 VR 頭盔的試驗;到了 90 年代,任天堂、世嘉和雅達利等世界知名游戲公司也對 VR 設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盡管 VR 使得鏡像孿體向與現實事物的完全真實又走近了一步,但仍然因為技術不足造成了嚴重眩暈,這大大影響了鏡像孿體反映現實事物的逼真程度。
隨著 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顛覆性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一方面“現代技術已經不滿足于重寫人類的理性(及其價值)的光譜,而是直接介入人類感官性層面的修改和再造”,這種改造集中體現于精神層面,推進了人類主體意識增強與延伸;另一方面,技術使得人們改變對傳統意義層面上生命體概念的認知,新的認知“已經不僅在于我們以何種身體和片段里表現自己,并在其中發揮作用,而且還在于我們在生物領域想要實現何種身體圖像”。在此基礎上,原來制約鏡像孿體質量提高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場景轉移的過程與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感知過程越來越逼真。像 5G 等通信技術的應用使時延問題迎刃而解;8K、三維聲等視聽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受眾的臨場感……Niantic公司 2016 年推出的 AR Pokemon Go 通過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空前的較好融合,既贏得了全球玩家的追捧,也為鏡像孿體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游戲公司Valve2020 年推出的 Half-Life:Alyx 又把鏡像理論在社會存在形態上的應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當玩家看到有物體飛來時,會出于本能在身體上作出反應,像在現實生活中一樣不由自主拿起東西去隔擋飛來之物;Valve Index Controller 指虎手柄的設計使得游戲能夠識別玩家單個手指動作,讓手指的作用在虛擬世界中得以真實應用……可以看到的是,在這些游戲中,鏡像孿體與它所對應的現實事物的差別已愈發接近......(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工智能生產內容對輿論生態的挑戰、影響與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4&ZD2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