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瀟陽
【內容摘要】本文以“國際傳播理論”課程的雙語教學改革實踐為例,提供了一種在新文科建設指導下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進行雙語化教學轉型的實施路徑,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相關學科專業的雙語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值得借鑒的案例啟發。
【關鍵詞】國際傳播;雙語教學;新文科
2021 年 3 月,教育部根據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任務發布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該指南在“高素質涉外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的立項要點中指出,高校要“探索‘專業 + 外語’培養模式,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有效探索大學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是新文科指導下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應有之義。具體到新聞傳播學科,“國際傳播”或許是最迫切需要進行雙語教學改革的課程之一。2021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就新聞傳播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而言,“國際傳播”類課程無疑是高校面向全球新格局,培養既擁有鮮明本土化意識、又具備開闊的全球化思維,并且能夠熟練使用外語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的人才的重鎮。綜上,在高校的“國際傳播”類專業課程中積極探索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既是對新文科建設任務的具體落實,也是服務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重要途徑。
一、新文科背景下“國際傳播理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基本內涵
在日益復雜的全球新格局下,我國亟待增強制定國際規則、設置國際議程和有效應對國際輿論的能力,全面提升全球治理的參與程度。這要求文科專業須向國際化發展,高校需要提高文科專業學生的全球就業競爭力和國際化交往能力,培養更多既能代表中國立場、富有家國情懷,又能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大學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化高素質專業人才的第一步,也是新文科建設指導下創新大學課堂教育教學的具體體現。
雙語教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擁有眾多移民的國家,其目的是促進民族融合和文化多樣性?!半p語教學一般是指使用兩種語言講授非外語類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兩種語言為工具、以專業知識為依托,來教授學生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痹谖覈鸵恍﹣喼迖壹暗貐^,雙語教學中的外語大部分是英語。需要明確的是,大學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與單純的大學英語教學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屬于英語語言課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教授英語的句型、語法、形式和功能等語言知識,英語本身就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和科目。而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性質則屬于學科教學,其目的仍然以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其中的英語教學更多體現為一種輔助的手段、載體和工具。因此,大學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更偏向于“依托內容的語言教學法”(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或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課程內容上,通過有機結合專業知識和英語教學,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
具體到“國際傳播理論”課程的雙語教學,其課程理念和定位應當是雙重的。第一,從語言學習目標上來說,要通過教授國際傳播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提升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逐步讓英語成為專業內容教學的另一種適用載體。第二,從學科知識目標上來說,要求師生能夠同時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圍繞國際傳播理論和現象進行學習、思考和研究。英語語言學習和學科專業知識學習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所以在進行雙語教學時,必須兼顧語言學習目標和學科知識目標,力求實現兩者的相互融通。就英語習得目標而言,大學的專業課程雙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并不矛盾,二者其實相輔相成。通過創設一個“不是學英語,而是用英語學”的語言習得環境,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促使師生真正將英語當成學習、理解、交流專業知識的工具,避免了脫離語境、將英語學“死”的風險。
二、新文科背景下“國際傳播理論”課程雙語教學的提升路徑
自 2020 年起,筆者開始負責所在學院“國際傳播理論”課程的雙語教學,該課程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授課對象一般為本科三年級學生。根據筆者和教學團隊對 2017 級至 2021 級連續五屆學生的了解和調查,在識別本課程現存“痛點”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系統性的雙語教學質量提升路徑。
(一)設置“三位一體”的“專業 + 外語”復合型課程目標
“國際傳播理論”課程的雙語教學以“新文科”建設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高階能力培養為目標,按照不同的能力層級劃分,從低到高依次制定了知識、能力和價值三級課程目標,以期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根據雙語教學的課程性質,每種課程目標又進一步區分為學科教學目標和語言教學目標兩類(表 1- 表 3)。
(二)打造“四結合、一貫穿”的新文科課程創新內容
新文科建設的“新”不是新舊的新,而是創新的新?!皣H傳播理論”雙語課程通過打造“四結合、一貫穿”的課程內容,力圖在五個層面實現新聞傳播學教育教學的創新:第一,通過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四個自信”;第二,通過在課堂教學引入“數字 + 人文”的跨學科視角,打破“文理分科”的專業壁壘,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工具和平臺,積極探索數字化建構文科教育教學的新形態;第三,通過將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和專業水平,為培養復合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支撐;第四,通過結合理論教學與方法教學,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彌補學院以往在研究方法類課程設置上的短板,提升課程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第五,通過將英語語言教學貫穿學科教學,實現專業課程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的全過程“雙語”化改革,推動文科教育教學的國際化轉型......(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大連外國語大學 2023 年度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際傳播理論’課程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大連外國語大學2022 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國際傳播理論(雙語)”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