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琦? 李子彤
【內容摘要】社交媒體與智能技術的發展,令傳媒娛樂生態愈發復雜,以“圍觀”為主導的粉絲群體與偶像之間的傳統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本文從群體性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出發,剖析粉絲與偶像各階段的信息傳播與互動模式,反思粉絲群體行為與偶像造星模式之間的權力博弈和存在的問題,以便進一步優化我國影視產業生態。
【關鍵詞】粉絲群體;互動儀式鏈;權力博弈;“飯圈”
在信息網絡實現全民覆蓋之前,粉絲與偶像保持足夠距離,不介入彼此工作生活,經紀公司內部運營模式和造星過程也相對穩定。但在媒介技術與社交網絡的雙重推動下,造星和追星也逐漸從個人行為過渡至群體行為,并已形成完整、有組織性的產業體系。在由網絡媒體為公眾賦權的過程中,原本無權發出聲音的粉絲獲得了跟偶像平等溝通的話語權,粉絲與偶像、公司之間也呈現出一種利益共生和權力博弈的雙重關系。
一、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粉群關系
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在日常程序化的傳媒社會,人們通過積極的互動行為進行資本和情感的交換,從而形成新的“聯結而成的鏈狀結構”。這一理論模型對傳媒時代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反饋和影響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描述,在網絡媒體所建構的一系列互動儀式中,人們通過專注于共同對象、分享共同情感和體驗的活動,產生了具有高度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情感關系,從而形成了包括“飯圈”在內的一系列網絡化社群組織。
(一)“飯圈”形成的起源和條件:大眾文化與信息技術的雙重加持
中國內地的“飯圈”文化在初期形成過程中,曾經受到日本“宅”文化和韓國“偶像”產業文化的深遠影響,并在 21 世紀以來隨著影視產業的繁榮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得以快速擴散和深化,粉絲群體在“形成自己獨有文化圈層和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被商業資本綁定,與普通社會群體有了明顯的區分。
“飯圈”內消費主義盛行,金錢變成了愛的證明。選秀類影視綜藝節目通常采用粉絲參與的方式,即“打投”方式,讓偶像可以依靠粉絲的投票支持正式出道。粉絲想要獲得投票權,就需要通過消費來實現,為了讓自己心儀的偶像能夠成功出道,粉絲必須投入數額大小不等的資金。在過去十多年里,基于偶像包裝所聚集的粉絲群體顯示出驚人的消費能力,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資本對偶像的打造和包裝。這種以“造星”為目的的資本操作,實質上是文化資本對“飯圈”進行商業整合與資源利用的具體體現,粉絲對偶像的癡迷和幻想則成為這種資本運作堅實的基石。
(二)“飯圈文化”的組織與架構:基于情感價值的協同關系
粉絲個體主動融入有組織群體的行為,其實質是一種自組織過程,這種自組織形成的粉絲社群,可以理解為粉絲之間相互聯結的產物。隨著粉絲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偶像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即粉絲自我價值和意義的最大化,粉絲群體已經從最初的松散狀態轉變為組織有序、協作緊密、具有專業化和精細化運營特征的集合體,有著清晰的組織架構。這些組織內部有詳細的部門分工,包括投票組、宣傳組、評論控制組、應援組、公益組等,每個部門都承擔各自的責任并協同工作,以確?!帮埲Α眱炔康姆€定運行。經紀公司作為核心力量,與粉絲群管理組織者和專業粉絲公司共同負責飯圈的有序化運營。
在微博、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上,其即時性反饋機制充分滿足了粉絲對偶像生活的深入了解與參與的渴望。偶像通過社交平臺向粉絲分享工作及生活近況,粉絲通過評論、發帖等方式,直接傳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并能被偶像看見。這些平臺成為偶像與粉絲進行直接交流的橋梁,超級話題和微博粉絲群、專業追星網站和應用程序等社交工具,也進一步拓寬了“飯圈”文化的活動空間。
“飯圈”內部的互動“使粉絲個體完成自我角色想象以及群體身份認同,從而獲得情感滿足和群體歸屬感”,也形成了獨特的溝通語言、嚴謹的組織結構和具有強制性的集體行為規范。這套系統具有強烈的自我性和排他性,對外界的情感表達持拒絕和排斥態度,任何與“飯圈”內部認知相悖的言論都可能遭到忽視甚至攻擊。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個體的自我認知受到他人看法和評價的影響,從而在自我與社會之間產生互動。類似地,“認同”也源自于“自我—他人”的相互關系?!帮埲Α弊鳛橐粋€社群,為粉絲群體建構自我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粉群組織與偶像博弈關系導致權力失控
早期粉絲與偶像的交流是單向的。在香港影視及音樂蓬勃發展的時期,粉絲作為信息的接收者,群體分布非常零散,還未能集結成有影響力的組織,傳播條件匱乏,也沒有直接為偶像消費的渠道,偶像與明星的界定還不清晰,粉絲也較少干預偶像工作及私生活,對偶像沒有情感上的占有欲,對偶像的發展和公司的決策也缺乏話語權。
(一)公眾參與和模式創新:選秀機制為粉絲賦權
2005 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選秀節目,在中國粉絲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節目首創觀眾投票選拔的電視選秀形式,成功實現了“大眾傳媒滿足觀眾的互動需要”,粉絲通過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在淘汰制的選秀節目逐層晉級,初次體驗到自己的選擇能影響電視中原本遙不可及的偶像的命運,標志著粉絲群體開始從分散走向集聚。
與早期選秀節目有所不同的是,現在為了獲取投票權,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消費和資金支持來實現,為了讓心儀的偶像能夠成功出道,粉絲必須投入資金支持。在“群體動力論”視域下,那些情感表達強烈的粉絲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集結,他們從原本孤立的個體逐漸凝聚成為目標一致的“飯圈”團體,以集體行動支持他們熱愛的明星,自此以后,粉群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為偶像進行消費和助力,通過集資可以為偶像購買廣告位、舉辦活動,提高偶像的曝光度和影響力;通過控評可以在社交媒體發布大量正面評論,壓制負面評論,從而控制輿論走向。“飯圈”組織不斷膨脹,粉絲話語權逐漸崛起,甚至已經成為影視產業領域突出的社會癥候與文化現象......(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國影視數據管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BC03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