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 田雯靜
【內容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國產現實題材劇屢出精品,其中以“年代記憶建構”為特色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更是得到多方好評。本文從作為情境、作為方法、作為功能這三個角度對之加以闡釋,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國產現實題材劇集在年代記憶建構上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以期為其后續創作提供新視角及思路。
【關鍵詞】國產劇集;現實題材;年代?。患w記憶
新時代背景下,國產現實題材劇集創作不僅實現數量飛躍,更在質量上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峰。此趨勢的發展,無疑也是中國社會文化多元發展與深刻變遷的熒屏映射。如《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山海情》《喬家的兒女》《人世間》《父輩的榮耀》《夢中的那片?!?,以及近來備受矚目的《南來北往》《小巷人家》等作品,既可謂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藝術鏡像,其中更是包含著諸多對過往年代記憶的深刻挖掘及再構。通過宏大敘事和細膩情感筆觸的兼容,此類劇集構建了一個個跨越時空的故事框架,將觀眾帶入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場景之中,經由被敘人物情感命運的起伏跌宕,折射和喚起觀眾對國家民族發展歷程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因此,如果說“轉向記憶”是當前國產現實題材劇集創作的一大趨勢,那么“年代記憶建構”定然堪稱其中最為精彩的組成。對于這一重要文本現象,本文從作為情境、作為方法、作為功能三個角度對之加以闡釋,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國產現實題材劇集在年代記憶建構上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以期為其后續創作提供新視角及思路。
一、“年代記憶”作為情境:現實題材劇年代記憶建構的時空符碼
國產現實題材劇集通過精心的時空符碼構建,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年代風貌及社會景觀,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個充滿歷史厚度和回憶可能的敘事空間。其在豐富劇集敘事層次的同時,更使年代記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引導觀眾在回望中理解當下,感受時代之變遷及發展。
(一)記憶之橋:集體記憶的時間跨越與勾連
文化記憶的建構需要象征符號系統進行文化表征。在現實題材劇創作中,故事發生時間節點的選擇不僅僅是敘事起點的設定,更是為觀眾構建“記憶之橋”的首要環節。時間的選擇需要具備典型性和歷史標志性,如此方能引發集體記憶的藝術性喚起,使觀眾在感知到歷史的厚重感以及其與現實的共鳴之際,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振。對于中國觀眾而言,諸如開國大典、上山下鄉、恢復高考、農村改革、市場化大潮等歷史節點,每每在熒屏上得以重現,既承載了時代的變遷,也深深鐫刻著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正是這些歷史時刻的具象,構成了社會集體記憶的基石。通過影像的藝術再現,觀眾得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情感的紐帶,進而在觀影體驗中實現精神與情感的雙重共鳴。以《大江大河》為例,該系列劇集的時間跨度為 1978—1998 年,通過三位主人公的不同人生軌跡,映射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與個體商戶的興起,以及中國社會從農村改革、對外開放到東亞經濟危機等諸多社會巨變。這一時間段的典型性,使得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實現了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緊密相連。而《父輩的榮耀》則以 20 世紀 90 年代末至 21 世紀初為背景,精準捕捉林業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通過“減產、減伐、下崗”等典型事件,展現了林業變遷對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及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一時間段的選取,不僅是中國林業治理的重要轉折點,也觸及了眾多百姓的生計與未來選擇,從而使觀眾與之形成強烈情緒共振。
(二)記憶之場:集體記憶的空間凝結與具象
在文藝作品的年代記憶建構過程中,空間作為集體記憶的符號化凝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臻g一旦缺失,記憶便會失去“棲息之地”,無法穩固和延續。因而,文藝作品的空間描繪便猶如一個多維度容器,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風貌、情感以及文化價值,將時代的痕跡嵌入其中,賦予觀眾直觀且深刻的記憶體驗。這種空間的選擇與構建為敘事增添了具體的歷史感,也為觀眾創造了一個進入歷史場域的入口,讓他們得以在視聽體驗中重新體驗并感知歷史的情感紋理與社會脈動。如同皮埃爾·諾拉在《記憶之場》一書中所言:“如今記憶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致時代那強烈的紀念欲甚至吞噬了一切嘗試理解這一現象的行為?!笨梢姡洃浀牧α坎粌H作用于回顧,更是一種塑造當下、影響未來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影視作品中,主要是通過空間的精心選擇與構建得以具象化展現。例如,劇集《人世間》便是以東北為拍攝地,大多數取景地都在吉林省長春市。劇中周秉昆一家所居住的光字片,外景部分便是取材于長春鐵北一路、鐵北二路的棚戶區;劇中電影院的取景也在長春人民非常熟悉的長春電影制片廠的主樓——長影舊址博物館;劇中多次出現的堤壩大路取景地也位于長春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的水庫大壩,等等。于此,空間的再現并非僅是物理上的呈現,它也作為一種文化和記憶的場域,見證并凝固了時代的情感與記憶,讓觀眾在其中找到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空間成為記憶與現實之間的重要橋梁,將觀眾的情感與歷史敘事緊密相連。
(三)記憶之門:架構過去與當下的情感聯系
當觀眾沉浸于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敘事情境中時,畫面所具有的功用便不再僅是視覺符號的呈現,更是成為激發情感共鳴的強力催化劑,促使觀眾與劇中人物建立深刻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共鳴機制如同打開了一扇“記憶之門”,引導觀眾的情感在虛構與真實交融的敘事空間中自由穿行,使他們在觀劇過程中既能感受到虛構故事的藝術張力,又能從角色的經歷中找到與自身現實生活的呼應點,并進一步喚醒觀眾對個人經歷的回憶,引導他們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時空中進行情感的自我投射和再認知。比如,《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和《父輩的榮耀》中的顧長山,盡管他們的故事嵌入的是宏大的歷史背景,但其性格的細膩刻畫與情感的真實流露,使觀眾更容易代入其中,并通過他們的成長歷程,重新審視自己在時代中的位置。這種敘事方式增加了劇作的情感厚度,也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獲得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認同與心靈的共振。由此來看,在創作方面,以平凡小人物的視角展現宏大的時代背景,可謂是當前國產現實題材劇重要的敘事策略。這種創作方式既能降低觀眾的理解門檻,使復雜的社會變遷通過小人物的日常敘事得以生動呈現,同時也能夠借助人物的生活細節和心路歷程,拉近劇作與觀眾的情感距離。觀眾正是通過等身化的人物視角,感受到時代洪流中個體的困境與掙扎,從而產生更為親切且真實的情感共鳴......(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轉向媒介:數字網絡時代中國電影融合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1AC0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