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深入推進,養老服務人才結構性短缺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重慶護理職業學院借助“學校-醫院-養老院”一體化辦學體制優勢,整合醫聯體、產教融合共同體優質教科研資源,依托《“院校”結合的老年護理服務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等省部級教改課題,歷經6年實踐,形成了““五核能力·雙元文化·零傷標準”德技雙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護方案”。
文化浸潤:三階驅動破解職業堅守困局
針對從業人員流失率高、職業認同感低的行業痛點,構建“認知-共情-踐行”文化育人生態鏈。
文化筑基:構建紅色基因與孝道傳統雙螺旋育人結構。創新設計“紅巖照護者認知實習”模塊,將紅巖精神的逆境擔當與西遷精神的基層堅守融入基層養老政策宣講實踐;系統化開發《老年心理照護》等6部國規教材,將孝親文化深度植入36門課程標準,開設“代際敘事”教學單元形成情感共鳴機制。
場景共情:打造沉浸式職業認同培育體系。開發VR生命終章模擬等30項多模態體驗場景,實現文化價值具象化轉化;與41家養老機構共建“銀齡敘事工坊”,通過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采集、養老院長職業敘事等特色項目,構建“生命教育-職業認同”轉化模型。
行動固本:創設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打造“護康”青春行實踐育人品牌,建立璧山15鎮街志愿服務矩陣,年均完成2萬小時公益照護;編撰《長者生命故事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內化尊嚴維護理念,完成文化認知到職業認同的升華。
標準嵌入:三位一體突破零傷害達標瓶頸
針對“患者安全”教育缺失的痛點,構建“教學-實踐-研發”全鏈條安全標準體系。
課程主導:首創高職??啤痘颊甙踩氛n程,首編《患者安全課程思政教學指南》,開設生命教育與倫理等基礎課程,在失智照護等15門核心課設置安全內容模塊。將“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貫穿專業教學全過程。
實踐引領:通過開展世界患者安全日活動,借助中國醫師節、國際護士節等重要節點,舉辦患者安全知識、技能競賽等系列活動,在課堂外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加深課上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同時將“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貫穿始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協同研發:構建醫養教研互動轉化機制,共建“基于知識庫的臨床輔助平臺”教學案例庫,牽頭制定《中國患者安全目標》等安全規范,將臨床案例、科研成果等持續轉化為教學內容。
課程重構:三維融通彌合職業能力斷層
對接智慧養老新趨勢,打造“崗課賽證”融合培養體系。
精準能力建模:依托重醫一院醫聯體及西部護康養產教融合共同體,校企聯合成立課程開發中心,系統構建失智照護、失能照護、生活康復、老年急救、安寧療護“五核”崗位能力模型。圍繞核心能力圖譜,重構課崗深度融合的急救照護、康體指導等 15 門模塊化專業課程,聯合開發 AI 老年健康管理、數字適老化改造等數字課程,確保課程標準與崗位需求緊密對接。
實境能力淬煉:共建現代護理康養與社區智慧養老兩大產業學院,打造雙身份、雙職稱、雙晉升“三雙”教師隊伍,實施雙導師教學。共建數智化老年全周期照護實踐基地,開發老年急救創傷 VR 沙盤等200 余項失能、失智、死亡教育等覆蓋“五核”能力高風險處置模擬場景,通過虛擬仿真、社區輪轉、機構實操三級遞進,實現理實交融、能力進階。
多元評價創新:學校教師與臨床導師聯合開展技能評價,養老機構與社區共同實施素養考核,社區與家庭協同開展服務反饋,形成“醫養校社家”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體系,實現崗位畫像-課程開發-多維評價閉環。
該培養模式產生顯著示范效應,已建成重慶首個智慧+老年全周期健康照護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研發工信部職業技能認證標準2項,師生斬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獎等國家級獎項7項,成果輻射全國100余所院校。未來,重慶護理職業學院始終秉承“培養有溫度的青春養老人”理念,立足養老產業發展,做強專業、多育英才、高質量服務銀發群體,以實際行動守護最美“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