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驚雷? 齊宇辰
【摘要】流行語廣泛流通于社會當中,成為人們宣泄情緒與表達情感的工具。在特定群體中,也同樣流通著群體內部的流行語。本文基于米歇爾·馬費索利的“新部落主義”理論,以研究生群體內部的圈層流行語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語言實踐如何構建情感驅動的臨時性共同體。通過深度訪談,發現研究生流行語具有諧音梗、轉喻式、隱喻式、重組式四大特征,并通過“痛感幽默—情感共振—身份確認—迷因傳播”的四重機制實現群體聯結。在人們的既有認知中,研究生常使用流行語展現負面處境,表達焦灼與無奈之情。但研究揭示,流行語不僅是學術壓力下的情感宣泄工具,更是研究生主動建構身份認同、抵御外部話語霸權、實現部落凝聚的符號策略。
【關鍵詞】“新部落主義”;研究生群體;圈層流行語;交往;語言實踐
一、引言
“這個月‘低?!劫~了嗎?”——這段聊天的主人公并不是領退休工資的中老年人,而是研究生群體。“低?!辈辉僦赶蛏鐣U?,而是指代每月發放的研究生補助。內卷、打工人、小鎮做題家……這類被大眾廣泛熟知的“青年流行語”反映著當下青年群體的生存圖景與自嘲心態。而深入青年群體內部,研究生群體內部的交往生態更是充滿了屬于其群體內部的“黑話”——“低?!薄皩W術蝗蟲”“黃毛文獻”“英一事變”,聽說你還在搞什么原創,搞來搞去好像也就這樣、學術 five……這類屬于研究生圈層內部的流行語呈現出與青年群體主流流行語較為相似的符號特征,但又蘊含著難以被“秒懂”的深層意味。
米歇爾·馬費索利的“新部落主義”理論為解讀這一現象提供了新視角。該理論強調,后現代社會的部落是情感驅動、符號聯結的臨時性共同體,成員通過共享儀式與風格構建歸屬感。這類流行語在特定的研究生群體中進行傳播,對于研究生而言,不需要傳播者的刻意解讀就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刻觸達其背后的深層含義。但對于不屬于研究生群體的人們來說,這類流行語無異于深奧的成語,無法知其具體含義。作為知識生產場域的研究生群體,正在形塑獨特的“學術亞文化圈層”。本文將“新部落主義”理論引入青年亞文化的微觀語言分析,揭示研究生群體如何通過符號實踐平衡個體性與共同體需求,為理解后現代社會的群體聯結機制提供新的維度。
二、文獻綜述
(一)流行語研究
流行語是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縮影和表征。網絡流行語則是流行語在網絡環境下的衍生,是源自網絡平臺的慣用語,因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實現了超范圍傳播,被廣大受眾認可和接受并在現實社會廣泛流行。如今,技術不斷升級使得流行語在互聯網傳播中體現著迭代快、數量多、狂歡化的特征。
青年群體作為互聯網使用的高占比人群,是網絡流行語的核心使用者與創造者。高菲(2022)指出,青年群體通過社交媒體生產、傳播流行語,形成“粉圈”“電競圈”等亞文化圈層。陳龍和楊逸楚(2024)強調,新媒介賦權青年,使其通過“符號游擊戰”(如“栓 Q”“yyds”)構建身份邊界,形成圈層化交往模式。與此同時,流行語使用群體逐漸突破青年圈層。田豐和郝藝卓(2025)發現,網絡方言流行語(如“嗎嘍”)通過短視頻平臺被更廣泛群體接受,成為代際溝通的橋梁。蔡騏和趙雪(2022)以“后浪”為例,指出其從青年亞文化符號演變為公共話語,反映代際關系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流通于社會的特殊話語,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心態。例如,青年群體通過使用流行語表達對社會壓力的調適與抵抗。榮婷、左川冀(2024)在《偏差與歸一:青年自我身份認同的話語修辭——基于“內卷”網絡流行語的幻想主題分析》中指出,通過對“內卷”的研究發現,青年在“內卷”話語中形成了隨大流者、激流勇退者、躺平者與弄潮者四大身份幻想類型,折射出青年“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偏差,以及他們在社會壓力下的不同心態和價值選擇。王一淳和周軒(2024)通過“吸貓”文化分析,揭示青年通過“主仆式”話語(如“喵主子”“鏟屎官”)構建精神補償,消解社會壓力,體現消費主義與情感需求的交織。諸如此類的還有 2019 年“我太難了”的刷屏,這正是經濟轉型期的集體焦慮投射。
流 行 語 常 以 戲 謔 方 式 挑 戰 主 流 話 語。 王 韻(2022)指出,“X 媛”污名化過程中,網民通過符號抵抗(如“媛宇宙”)質疑性別與資本權力。同時,流行語能夠幫助個體與群體建立身份標簽。唐錚和丁振球(2022)指出,“打工人”“小鎮做題家”等標簽強化群體歸屬感,形成 “想象的共同體”。蔡騏和趙雪(2022)分析“社畜”“白蓮花”等隱喻式流行語,認為其通過特征映射(如“牲畜般勞作”)實現身份類別化,促進群體認同。流行語也兼具情感宣泄與社交功能。鞏述林(2024)發現,“爾濱”體通過幽默表達緩解社會壓力,形成輕松的互動氛圍。吳來安和劉欣穎(2022)分析“打工人”在品牌營銷中的應用,揭示其通過圖像符號(如“加油打工人”海報)激發消費共鳴。
縱觀學界對于流行語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點。近十年來,對于流行語的研究幾乎全部依托來源于網絡平臺上的流行語,并諸多從網絡流行語的生成邏輯與社會心態方面進行研究。從微觀方面出發,不少學者聚焦于某一個特定的或某幾個同類型流行語進行研究,例如“City 不 City”“E 人 &I 人”“爾濱體”“內卷”“佛系”“躺平”“泰酷辣”“打工人”“社恐”“X 媛”,探討在特定流行語所反映的傳播邏輯與話語內涵。而從宏觀方面,也有諸多學者選擇聚焦于網絡平臺,分析數十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變遷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社會媒體視域下‘90 后’的社會認同與社會適應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9YJA840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