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湉? 趙競鶴
【摘要】在技術賦權下,互聯網領域生成了“新型政治空間”,各類思想觀念在網絡空間中激烈地交流交融交鋒,如何在網絡空間中更好地凝聚共識成為統戰工作的新時代課題。影響共識凝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分配沖突和多元思潮沖擊,這兩個因素均易導致民眾公平感知下降。統戰工作必須團結網絡空間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識別出公平感知較弱的群體,利用網絡優勢,規避網絡劣勢,尋求共識凝聚新路徑。研究采用深描 Logistic 回歸模型獲取人口學因素,通過深度訪談探究原因并探討了新形勢下如何提升網絡統戰工作方法以凝聚共識。
【關鍵詞】網絡統戰;共識凝聚;公平感知;新形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作為執政黨和國家的政治優勢與制度體系,統一戰線具有凝聚共識的職責與功能。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網絡領域生成了“新型政治空間”。截至2024 年 6 月,聚集在內的中國網民群體,規模近11 億人,他們擁有自主的表達訴求,各類思想觀念在網絡空間中有著更激烈的交流交融交鋒。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p>
從曾經的靶向宣傳到如今的互動溝通,共識凝聚有了新的實現場域,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在互聯網中有了新的發揮空間,但我國深刻的社會轉型以及技術的深層次變革也使得共識凝聚面臨著諸多挑戰。共識凝聚的前提建立在民眾對社會公平的心理感知上,公平感知薄弱的群體或借助網絡發聲,或囿于信息繭房,互聯網成為思想建設領域的最大變量,如何在網絡空間中團結重點人群,更好地凝聚共識成為統戰工作的新時代課題。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一)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
互聯網資源是開展網絡統戰工作的優勢所在,是廣大網民進行信息獲取和交流,實現網絡政治參與的新陣地。互聯網所具備的虛擬性、開放性、無邊界性、去中心化等特點,讓網絡陣地既處在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又起到社會輿論放大器的作用。新形勢下的網絡統戰工作需科學認識互聯網,發揮其正向作用。2005 年中央統戰部召開的“全國統戰宣傳調研工作會”上首次提出了“網絡統戰”的理念,要求廣大統戰干部積極把握互聯網傳播規律,善用新興媒體開展工作。2011 年,中央統戰部編撰的《統一戰線使用工作方法》明確指出:“網絡統戰是指以網絡為載體,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傳統與現代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具有開放性、平等性、互交性、超時空性和立體交叉性等特點的統戰工作?!睂W界對網絡統戰的研究主要從三方面展開。
一是立足于統戰對象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學者主要圍繞新階層人士進行探討,認為新階層人士較為依賴網絡表達,統戰工作方式需著眼于他們的網絡行為特征。部分學者以同心圓為理論基礎,將新階層中網絡意見人士分類,部分學者明確網絡意見人士是統戰工作重要對象,需建設“有機網君”,引導新媒體代表人士發出正面聲音。另有學者對青年網絡政治人群給予了關注,認為應對青年網絡政治人群采取分類統戰策略。
二是立足于統戰方式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部分學者著眼于宏觀層面研究新形勢下網絡統戰工作中的問題,提出新形勢下網絡統戰工作方法及方案;有學者從各地各部門統戰平臺建設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認為目前平臺標準化系統化存在不足,多數為數據孤島,不能有效實現資源采集和數據互通共享;有學者在媒體運營的實踐層面聚焦媒介通過對全國200 多個地方統戰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文章開展分析。
三是立足于統戰生態的網絡統戰工作研究。有學者提出網絡統戰是系統的工作,包括現實空間的延伸、工作方法的提升以及對工作對象的重視,要構建主體、對象相統一的網絡工作機制,也有學者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探索構建數字化治理聯盟。
此外,還有部分研究立足于網絡新技術新形勢,針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技術風險進行探討,有學者研究將智能算法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革邏輯,也有學者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美西方認知戰的運作機制與中國應對.....(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江蘇省鎮江市社科應用研究“統一戰線”課題 (項目批準號:2024TYL3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