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TOE 框架的研究
周敏? 李子元
【摘要】在全球生態從“烏卡時代”向“巴尼時代”遷移的背景下,國際傳播平臺面臨技術標準割裂、“第三空間”悖論及風險應對機制缺失等挑戰,傳統“工具—效果”范式難以適配復雜動態的傳播生態。本研究基于 TOE 框架,將平臺韌性定義為技術、組織、環境三要素協同作用下的動態適應能力,構建“技術防御—組織響應—環境緩沖”的閉環機制。研究發現,技術韌性通過彈性標準體系實現數字主權柔性博弈,組織韌性借助文化敏感性驅動全球本地化治理,環境韌性依托三級響應機制構建風險動態應對系統,技術彈性、組織柔性與環境適應性的三維躍升為破解平臺困境、構建包容可持續的國際傳播新秩序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平臺韌性;國際傳播;TOE 框架
一、問題緣起:國際傳播平臺的韌性危機與理論重構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與數字文明全面革新的時代進程中,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跨國界信息流呈幾何倍數增長,這為國際傳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重塑了傳播生態,數字媒體平臺一躍成為國際傳播的前沿陣地?!捌脚_”(platform)原是描述物理空間的建筑術語,是內容、技術和用戶相遇的“地方”??鐕鴶底制脚_可以理解為一個牽涉全球、區域地緣政治的持續性空間進程,其通過將包括全球用戶數據在內的要素整合進自身的數字生態,迅速躍升為國際交往的信息基礎設施,對于跨國信息傳遞、國家形象塑造、國際關系維護起著重要作用,日漸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主體。
與此同時,國際傳播格局正經歷著深刻而持久 的 轉 型, 隨 著 全 球 生 態 從“ 烏 卡 時 代(VUCAEra)”向“巴尼時代(BANI Era)”的場域遷移,全球系統受到內外因素交織影響,國際傳播系統與政治系統、經濟系統、文化系統相嵌入,個體心理和認知要素的交織振蕩,逐步呈現出“脆弱性(Brittleness)、 焦 慮 性(Anxiety)、 非 線 性(Non-linearity)和不可理解性(Incomprehensibility)”等特征,在“巴尼”的世界里,曾經堅固的結構變得“脆弱”并且容易在快速變化的外部壓力下被打破;“焦慮”成為社會集體的心理特征,代表普遍的不安和憂慮感;“非線性”則是指因果關系不再是線性關系,突出在新環境中的不可預測;“不可理解性”則意味著社會面臨的問題更為錯綜復雜,往往無法進行簡單的解釋。多元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碰撞與交融,各類難以預測的突發風險與長期潛伏的隱患相互交織,國際傳播平臺在這一變革浪潮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變遷不僅要求應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還需要化解內部系統所累積的矛盾與不確定性。傳統的“工具—效果”傳播范式(“Tool-Effect”paradigm)難以應對傳播主體多元化、媒介生態液態化、權力博弈復雜化的新挑戰,亟須構建具有動態適應能力的平臺韌性系統。
“韌性”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既涉及物質屬性的描述,也包含心理層面的內涵,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在自然科學領域,韌性通常指材料在塑性變形和斷裂過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在社會科學領域,韌性則融合了“剛性”和“柔性”的優勢屬性,表現為個體在復雜社會生態系統中適應性、恢復性、可持續變革創新等正向發展的能力。因此,從韌性視角看待社會和傳播的范式轉變,可以發現世界并非有序的、機械的和可預測的,而是混亂的、復雜的、不確定的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界或社會中看似穩定的狀態可能會突然發生變化并成為全新的事物,其特征與原始狀態截然不同。此外,這種轉變不一定是外部干擾及其線性的因果關系的結果,相反,它可能是由于內部壓力而發生,這意味著系統中的小規模變化可以放大并級聯成重大變化。國際傳播學會(ICA)前主席巴澤利爾(Buzzanell)提 出 的 傳 播 韌 性 理 論(Communication Theory ofResilience,CTR),為從傳播學視角理解韌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傳播韌性理論強調通過共同創造富有成效的敘事來構建韌性,從而實現變革后的重新整合或轉變。該理論認為,韌性并不完全是傳播者的特質,而是通過敘事產生的傳播結果。在以傳播為中心的韌性理論中,韌性被視為一個過程,因為傳播過程是動態的(dynamic)、遞進的(recursive)和迭代的(iterative)。
當前,在國際傳播研究領域,大量研究聚焦于單一國家或地區,從本土視角出發對國際傳播平臺在特定區域內的表現進行分析。這種研究方式雖能深入挖掘特定地區的傳播特性,但缺乏對全球傳播網絡中平臺各要素互動關系與共性問題的宏觀洞察。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聚焦技術維度,著重探討數字技術在國際傳播平臺中的應用及其對傳播效果的影響,這種研究視角割裂了技術與平臺所處組織環境和外部社會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國際傳播平臺是一個由技術、組織管理、社會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構成的復雜系統,現有研究對“技術—組織—環境”協同作用缺乏系統性探討,難以有效指導國際傳播平臺在復雜多變的全球化環境中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韌性視角下的國際傳播具有長期性、穩定性、不間斷性等特點,且具有延展性和趨勢性的傳播行為與過程,以力求最終達到傳播意圖和效果。因此,在全球化復雜生態背景下,如何通過 TOE 模型(技術—組織—環境模型)的動態整合構建適應全球化復雜生態的平臺韌性,成為當前國際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