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金勇
【摘要】當前中國新聞史課堂普遍存在著“編年體困境”“檔案陳列癥”等問題,報刊史料淪為報刊、報人、報事的堆砌,缺乏意義闡釋,線性知識灌輸導致認知扁平化,而互聯網時代學生有著從“知識接收”到“意義建構”的歷史感知方式的需求轉型。本文以中國新聞史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知識傳授”與“故事表達”的融合路徑,結合新聞史學科特性,提出以“故事化教學”重構課堂實踐的模式,通過歷史情境還原、人物故事介入、媒介文本細讀等策略,有效激活新聞史教學的人文價值,實現知識體系建構與人文精神培育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中國新聞史;知識點;故事叢;故事化教學
中國新聞史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卻也容易成為最被學生忽視的課程??陀^言之,新聞史教學沒有新聞業務課鮮活,也沒有新聞理論課系統。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新聞史課程在瑣碎的時間、地點、報刊、人物、事件的背后,也有著自己特有的歷史的厚重感與故事的趣味性。在中國古典學術體系中,歷史絕對是最重要的,關涉政治、教育、文化等問題的核心知識領域。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像中國這樣重視歷史的國家絕無僅有。歷史之所以在中國古代如此被重視,絕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的原委曲折和是非對錯,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司馬遷所言: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筆者認為,以如此路徑學習中國新聞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中國新聞史教學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有效的學問與課程。在那些瑣碎的報刊、人物、事件背后,我們需要尋繹新聞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事跡,也需要重溫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擔當故事,更需要傳承他們“斯文在茲,勿忘人民”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在中國新聞史課程教學中進行嘗試性思考與實踐,希望能夠為中國新聞史教學實踐貢獻一二。
一、從“知識點”到“故事叢”:中國新聞史學習中的認知轉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日新月異,知識生產也更新迭代,青年群體陷入求新、追新的社會風潮之中,對歷史知識不自覺地心生距離之感。談及歷史知識,部分青年人認為是從舊土堆或故紙堆里挖掘出的土里土氣的事物,蒙著厚厚的歷史煙塵。在此語境下,尋溯新聞歷史源流的中國新聞史課程,對新聞學專業學生往往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再加上需要記憶的時間、人物、報刊、事件紛繁復雜,也讓新聞學子望而卻步。如何化解這一難題,這里結合課程思政理念來闡述中國新聞史的知識與故事,并建議中國新聞史教學可以從講述“知識點”轉化為挖掘“故事叢”。
(一)知識點:新聞史教學中的碎片化
在中國新聞史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檔案陳列體”“事件編年癥”等問題,報刊史料淪為時間地點數據的堆砌,缺乏意義闡釋,讓中國新聞史教學成為“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課程。在學習歷史知識時,人類認知系統一般由語義與情節兩套不同又相互聯系的編碼組成。語義編碼是以語言為形式所感知的信息編碼表征,處理語義記憶的信息,按照客觀事物的類別、屬性、規則、公式進行組織記憶,像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辭典;情節編碼對非語言形式所感知的事物、事件和場景,處理情節記憶的信息,是經驗性、故事化的信息儲存,盡管零碎,一旦被激活會以群簇化的方式呈現,有著場景般的跳躍、轉換與組合。在歷史知識的儲存、加工和提取中,語義記憶和情節記憶都不可缺少,二者的有機互動更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尤其面對中國新聞史上的碎片化知識點,效果會更加明顯。必須看到,歷史包羅萬象,事件浩如煙海,我們已知的歷史知識不過九牛一毛,進入歷史書寫中的事件也不過一鱗半爪。這些歷史事件雖然寫得比較系統,但往往只是大歷史視野下一點點的歷史碎影。就中國新聞史課程而言,知識點多且碎片化,有許多報刊、人物、事件;就中國新聞史而言,就有浩如煙海的新聞報刊、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它們構成教材編寫和課程教學的主體內容。
這些碎片化的新聞史知識點組成了我們的中國新聞史教材往往是將時間、人物、報刊、事件等知識點簡單串聯羅列下來,紛繁復雜,缺少形象生動的歷史敘事。這些報刊、報人、報事彼此之間也缺少嚴密的知識線索,散落在教科書的各個章節,青年學子想要記憶都并非易事,也是考驗授課教師的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的講授像檔案陳列展覽,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記憶往往流于事倍功半,雖記得住但也忘得快。學生一上來就面對一大堆與自己距離遙遠、枯燥無味的碎片化知識點,很難親近起來。學習歷史并非簡單的死記硬背,也并不是知道的歷史事件越多越好,不是記住越多新聞報人、新聞報刊,知識水平就越高?,F在互聯網平臺有著各種信息檢索途徑,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大大增強,也讓他們對簡單羅列知識點的課堂講授接受度不高,由此也提升了對新聞史講授的難度和要求.....(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 2022 年度國家哲學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報刊紀念性新聞的歷史記憶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2FXWB024)、2022 年度鄭州大學教學改革項目“以‘課程人文’理念推進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探析”(項目編號:2022ZZUJG112)、2024 年度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科平臺項目“當代中國政治紀念的影像實踐與歷史記憶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4XKJS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