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陳 勇宜
【摘要】高等教育中的學業競爭日益激烈,“內卷”成為青年學生普遍面臨的生存困境,優績主義與教育公平的爭議持續引發公共討論?!绑锚勈录弊鳛榈湫洼浨榘咐?,代表了青年學生在社交媒體中進行的以反“優績主義”和身份認同為核心的數字行動。本文發現青年學生的反“優績主義”行動表現為一個“身份建構—身份解構—身份重構”的辯證過程,他們以“宣傳方式”“評價體系”“超級中學”為言說對象,解構“分母”話語背后的權力—倫理關系,完成對“普通人”身份話語的創造性重構。該研究為理解高校學生輿情事件提供了典型參考,對化解教育公平議題中的負面情緒積壓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青年學生;“優績主義”;身份認同;青年數字行動主義
2024 年 11 月 14 日,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一篇題目為《24/67656,他們拿下浙大最高層次獎學金!》①的文章,介紹該?!绑每蓸E獎學金”的獲得者,這篇文章將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當作獲獎者的分母,通過人數之比說明這一浙江大學最高層次獎學金的“含金量”,襯托獲獎者的優秀(下稱“竺獎事件”)。
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優績主義”成為“竺獎事件”中被反復提及的熱詞。盡管學術界已對教育“優績主義”展開批判性反思,且近年來青年學生在“反內卷”“反焦慮”的相關討論中也曾涉及對“優績主義”的批判,但這一事件是青年學生首次作為話語主體在公共話語空間中系統、集中地討論與批判“優績主義”。
因此,這一現象促使筆者進一步對社交媒體平臺中青年學生關于“竺獎事件”的文本進行深入挖掘,試圖深入剖析“竺獎事件”所體現的話語特征,考察青年學生在這一事件中的話語實踐并揭示背后所反映的社會語境與時代特征。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當代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邏輯,也為反思教育“優績主義”提供了新的經驗素材和理論視角。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問題
(一)高等教育中的“優績主義”倫理“優績主義”的英文是“meritocracy”,其中“merit-”表示優點、功績,“-cracy”意為公共權威或統治。“優績主義”主張社會財富等資源的分配應當以個人努力、才能、受教育程度等可控因素為準則,即“成功 = 努力 + 能力”,而非家族背景、智商、天賦特權等與生俱來的、不受個體直接掌控的因素。在教育領域,“優績主義”成為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原則,打破了傳統等級制度下教育資源的壟斷,貫徹了配置教育資源的公平原則。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樣理解教育公平本來無可厚非,也切中時弊,但也有失之簡單的問題?!毖芯勘砻?,“優績主義”所強調的競爭邏輯催生出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化,使學生喪失了與他人的共同體意識。然而,以上研究雖然將研究對象轉向了教育競爭過程中處于弱勢的學生,但研究多聚焦于解釋其被動處境,對青年學生的主體性挖掘不足。近年來青年學生主動進行話語生產,誕生了諸如“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等網絡話語,展現了突破“優績主義”桎梏的主動姿態。因此,“竺獎事件”作為青年學生反對“教育優績主義”所采取的話語行動,能夠為理解高等教育轉型期的當代青年學生提供新的視角。
(二)社交媒體與青年數字行動
數 字 行 動 主 義(Digital activism) 指 通 過 數 字手段推動社會變革的行動。這一概念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常與網絡行動主義(Online activism)、社交媒體行動主義(Social mediaactivism)、標簽行動主義(Hashtag activism)等交叉使用。青年是數字行動主義研究的重要對象,社交媒體是促成集體行動,進而進行數字行動主義展演的主要空間,社交媒體中的話題標簽、搜索趨勢、表情包等是數字行動的主要手段。盡管也有批判認為社交媒體中的數字行動主義僅僅是一種實際社會影響有限的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字行動主義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對某一公共議題的關注度,而使某個話題在大眾話語中變得可見,即可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行動。
Stornaiuolo 和 Thomas 進一步提出青年數字行動主義(Youth digital activism),特指青年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在線行動,這些行動旨在推動社會變革或轉型,能夠成為打破不平等的核心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存在明顯的議題缺失與認知偏差。既有研究遵循“社會參與者”范式,強調青年參與氣候變化、反對種族主義等公共政治議題,卻忽視了作為學生的青年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數字行動進行的自我賦權實踐。這種選擇性關注進一步導致了對數字行動主義理論圖譜的理解偏差——教育場域中同樣存在公平與正義的問題,數字行動主義必然會在內嵌于教育場域中展現出獨特的面向。從認識論角度而言,僅聚焦數字行動主義在公共政治議題中的實踐,事實上將數字行動主義狹隘化為了街頭政治的數字延伸。因此,本文試圖解構數字行動主義與公共政治的同構性迷思,將青年數字行動主義引入教育研究領域,透過“竺獎事件”全面理解青年學生面對“優績主義”困境時采取的數字行動.....(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