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市某高校的案例研究
徐金燦 蒲海燕 郭 浪 李夢林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應對世界科技變革的戰略抉擇,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則是高校教育系統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關鍵途徑。本文以北京市某高校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媒體平臺在建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的機制與作用。研究發現,該大學依托新媒體技術打造雙創教育生態,建立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陣地的校、院、社團多層級傳播矩陣,推動運營管理專業化與精細化,聯動不同雙創主體資源,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成效。本文完善了新媒介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建構機制,從傳播學角度為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新媒體傳播;生態系統;案例研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中國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新形勢所做出的根本選擇。為持續發揮知識生產在信息經濟時代的中樞作用,高校必須主動回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作為科技、人才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支點,創新創業教育正成為高校在新質生產力時代履行育人職責的關鍵路徑。2024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展現才華”。自 2014 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數字化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指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這一系列戰略決策表明雙創教育生態系統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推廣的主陣地。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普及和深刻變革的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正逐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積極融合新媒體平臺,通過多樣化的傳播形式與師生互動促進創新創業的理念、經驗和政策的傳播。盡管新媒體平臺不斷豐富,但微信公眾號由于其獨特優勢占據了主導地位:相較于官網,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靈活便利,兼具圖片和音視頻功能,形式多樣,能及時傳達豐富信息;與短視頻平臺相比,微信公眾號以文字為主、精準權威,且產出便捷、門檻較低,更適合作為官方信息發布平臺。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北京市某高校(以下稱 A 大學)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媒體平臺在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獻述評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研究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由政府、高校、企業、研究人員和學生等多方參與者共同構成的協作網絡,旨在推動知識的轉化與商業化?!吧鷳B系統”概念強調的是一種動態互惠關系:高校通過吸收外部的信息、資源等要素,充實其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實踐活動;與此同時,系統中的其他成員也從高校獲取其發展所需的知識與信息。正是這種雙向流動與協同互動,促進了系統的有機運轉和持續演化。2010年 5 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首次在國家文件中提出“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概念;到 2015 年,國務院提出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良好生態環境的目標任務后,相關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熱點不斷涌現、質量顯著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指以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為根本指向,以高校為中心,以課程為主導,多主體、多要素協同的,具有鮮明內生動力性、可持續發展性、自我調節性和互利共贏性的育人系統。
與多元主體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不同,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占據核心地位。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功能是育人,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因此,以高校為中心統籌各主體的資源和力量,發揮育人合力,符合創新創業教育本質規律。換言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本質上是一個育人系統,這是其與創業生態系統的根本區別。這種育人不是一般性的“培養創業者”, 而是要切實落實國家關于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的要求,從根本上有效培育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當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是在普遍性培育全體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強化重點創業群體的實戰技能與實踐能力,實現“創新”與“創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達到這一目標,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強調雙創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和互動性,要求聯動各類組織與社會資源,實現生態系統的有機互動與內外各要素的相互支持。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相關的機遇、挑戰以及優化路徑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新媒介環境賦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更多自主性與普惠性,同時兼具精英化導向與超越性思維。早在數字媒體興起的 2012 年,就有研究發現新媒體手段在相關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已較為系統,師生對其效果普遍持積極評價。安美忱認為,互聯網技術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通過構建新媒體技術隊伍,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為大學生創業籌備、運營等環節提供服務。官仲章等指出,新媒體環境對于大學生創業主體性發展、高校創業教育利弊參半,高校創業教育必須抓住時代機遇,構建新媒體創業教育平臺、變革傳統教育方式,提供及時、全面、有效的指導與服務。新媒體環境下,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創新創業觀念易被誤導,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創新創業立體滲透教育、搭建新媒體服務平臺、建立新媒體引導機制。曾佳慧、張倩等提出,高校應當樹立新媒體意識、搶占新媒體陣地,拓展創新創業教育渠道,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這些文獻均強調了運用好新媒體技術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引導與支撐作用。
(二)高校微信公眾號相關研究
新媒體平臺在當代社會已演化為復合型傳播基礎設施,其中以微信公眾號為典型代表的校園新媒體生態呈現三重結構性功能:首先,作為高校形象建構的數字化界面,其承載著組織身份符號的再生產;其次,將網絡轉化為虛實交融的思政教育新場域,通過動態信息流重構師生互動儀式鏈;最后,形成媒介化社會的認知調解樞紐,特別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展現出輿論引導、危機傳播效能,進一步凸顯了網絡教育的價值。
張衛良、張平研究發現,高校微信公眾號中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類文章由于其傳統化的內容與形式不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唐亞陽、陳三營通過側面分析發現,文章位置、編排形式、發布時間等因素顯著影響著傳播效果,而能引發情感坦誠的內容更易受到學生歡迎。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工作模式從個人運營逐步轉向團隊運營,以提高大眾內容的質量和傳播效果。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也通過信息傳播優化,提高了服務質量,為高校新媒體運營提供了經驗支持.....(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北京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北京高校創新創業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3YB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