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廣東省2025年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現場決賽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來自39所高校的219個項目展開答辯角逐。廣東科技學院憑借強勁的實力與出色的表現,斬獲3金、2銀、3銅的優異成績,并在該比賽首次榮獲“優秀組織獎”,實現重大突破。

本屆大賽由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廣東省省賽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華南農業大學負責承辦。大賽吸引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及深圳大學等43所高校的3700支隊伍報名參賽,分文史哲、經管法、教育、藝術四個組別。自9月大賽啟動以來,廣東科技學院積極響應,全校師生踴躍參與,報名作品數量高達1418項,參賽人次5487人,充分展現了學校對此次大賽的高度重視以及師生們濃厚的參賽熱情。歷經多輪激烈角逐,學校最終有8個項目成功晉級省賽決賽。

為助力參賽團隊在賽事中取得佳績,學校高度重視、系統籌劃,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統籌賽事。創新創業學院聯合各二級學院與產業平臺優質資源,組建高水平指導團隊,并依托多場專題培訓與模擬答辯等活動,全面提升項目競爭力,最終合力推選出優秀作品。

“以賽促創,交叉融合”是此次備賽過程中的核心思路。大賽深入踐行“更思政、更實戰、更融合、更創新、更智能”的育人理念,有機融合“實踐創新全覆蓋,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三融進階”的新型文科育人體系,推動競賽項目與專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環節深度融合。參賽團隊緊密圍繞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對接文化傳承創新、鄉村振興、數字治理等重點領域,參賽項目覆蓋文史哲、經管法、教育、藝術等多個方向,全面展現了新時代文科學子扎實的專業基礎、卓越的實踐能力和昂揚的創新精神。決賽現場,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岳小丁帶隊參賽,各項目團隊指導老師全程陪伴參賽選手,鼓勵同學們堅定信心、發揮優勢,最終,學校斬獲3金、2銀、3銅的優異成績并榮獲“優秀組織獎”。

展望未來,廣東科技學院將以此次大賽為新的起點,繼續以高水平學科競賽為牽引,進一步強化“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育人機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兼具家國情懷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文科人才貢獻堅實的廣科力量,在新文科建設的道路上持續邁進,再創輝煌!
獲獎項目展示
金獎項目(3項)
項目名稱:大應急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救援力量現狀研究——賦能網格建設“新力量”
項目組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
項目成員:林錦涵(項目負責人)、胡佳晉、黃 偉文、梁育華、林康盛、鄒粵鋒、林梅棟、劉媛、曹李瀚、曾彩燕
指導老師:鄭輝華、韋通洋
項目簡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支高校應急救援力量,大學生藍天救援隊由一群懷揣公益初心的大學生組成,以“守護生命、服務灣區”為使命,深耕應急救援領域。隊伍依托高校學科優勢,構建“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模式:文科隊員聚焦應急科普“五進”工程、資源整合及應急響應機制創新;工科隊員發揮技術專長,主導救援裝備運維、數據分析等硬核環節,雙向賦能形成救援合力。隊員經系統化培訓持證上崗,具備災害響應、指揮后勤、水域搜救、山野救援、城市搜救、醫療救護、應急知識科普等核心能力,已多次參與灣區公益救援與校園社區演練,以青春智慧筑牢安全防線,成為大灣區應急體系中兼具技術力與人文關懷的青年志愿標桿。
項目名稱:跨境e盾-跨境電商多店鋪安全運營管家
項目組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
項目成員:葛怡琳(項目負責人)、廖灼均、周劍恒、羅巧怡、林曉慧、翟慶、李金海、唐雅欽、黃翰銘
指導老師:符思勐、張銀順
項目簡介:跨境e盾項目團隊由多學科成員交叉組成,團隊依托實地調研結果,融合技術創新與經管智慧:打造首創“雙網絡模式”的物理隔離技術,以“安全合規+高效運營”實現精準市場定位,構建多平臺多賬號管理的靈活商業模式,已助力數十家企業規避安全風險、實現營收增長。目前項目已在跨境電商安全防護領域樹立差異化優勢,未來將持續深化技術迭代與服務拓展,既推動行業安全運營標準升級,也為新文科人才實踐創新提供鮮活范例,為跨境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項目名稱:莞港跨境貨物智慧通關運營機制研究
項目組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
項目成員:魏雙桃(項目負責人)、劉思雨、梁曉晴、羅熙堯、劉梓涵、李昂、王映彤、鄭國斌、闕熙和、鄒粵鋒、施翔宇
指導老師:韓成果、蘇尋、陳 陽陽
項目簡介:本項目依托東莞大灣區“幾何中心”、物流樞紐及產業、平臺優勢,針對莞港通關規則差異、數據孤島等問題,以“產學研用”模式,結合AI與大數據,分析特色產業通關需求、研究平臺關鍵技術并實證空港中心,優化通關平臺與流程,目標降本30%以上、提效50%,提供灣區經驗并培養復合型人才。
銀獎項目(2項)
項目名稱:助農鮮生——AI引擎驅動智慧鄉村的產銷生態構建
項目組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
項目成員:蔡寶儀(項目負責人)、劉立冬、李大湫、周嵐萍、楊涵瀅、張玉婷、張嘉敏、羅彬洋、周昱晨、錢曉佳、黃靜怡、張慧、趙瑞陽、吳金曉、李玉蓉
指導老師:羅永彬、田立偉、肖波
項目簡介:項目團隊奔赴韶關始興縣積極投身科技興農實踐,憑借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強勁引擎,深度賦能當地農業項目,從精準種植到產品銷售等各環節精準發力,全方位推動項目朝著高質量方向加速邁進,助力鄉村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項目名稱:童英同夢——鄉村留守兒童英語教育賦能新實踐
項目組別:教育學類專業
項目成員:陳美玲(項目負責人)、張琪鈺、李潔玲、周悅、郭梓鋒、陳梓祿、蔣甜甜、余昌鈺、林玫潔、王敏
指導老師:肖書陽、李旭、沈聰
項目簡介:項目針對鄉村留守兒童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影響力認知不足、情感關懷表面化、公益活動間歇性等問題,制定智慧教學方案,開發“中國故事”等雙語課程,構建OMO智慧云平臺、“公益+企業”雙輪驅動模式、“情景化教學”情感關懷模式等。已形成課程包、可復制的成熟模型等成果,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助力教育公平。未來擬持續深化跨學科育人、擴大公益覆蓋區域、點亮留守童夢。
銅獎項目(3項)
項目名稱:AIGC智繪南洋:跨文化設計驅動東莞服裝出海精準營銷新范式
項目組別: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
項目成員:梁浩然(項目負責人)李嘉瑩、李心儀、劉秋雨、羅煒達、蘇卓杰、劉禮薇
指導老師:高艷玲、盧丹、王莉君
項目簡介:AIGC智繪南洋以“AIGC+跨文化設計”為核心,面向東南亞市場構建“文化賦能+A|設計+柔性供應”新模式。通過建立東南亞文化適配指南知識庫、開發AI服裝設計與營銷生成工具、聯動大朗毛織產業鏈與TikTok平臺驗證,實現服裝設計本地化與精準營銷,助力東莞服裝產業從“代工制造”邁向“智造出?!?。
項目名稱:融計劃行為理論,塑護江發展新路徑:基于惠州橋東街道的實探索
項目組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
項目成員:黃艷(項目負責人)、洪旭瑩、謝欣榆、黃秀珠、邵樂瑤、徐霖一、鄭揚湛、王茗嫻
指導老師:丁文暉、盛亭茵
項目簡介:本項目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指導,結合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探究惠州橋東街道居民護江行為的心理機制,提出“理念重塑·多元促動、規范凝聚·榜樣引領、能力賦能·設施助力”三維策略,引入數字孿生、AI監測、ROV清污等技術,推動政府、社區、居民、企業多元協同,實現東江流域從被動治理到全民共護的轉型,為全國流域治理提供可復制范式。
項目名稱:西服北韻—新疆民族服飾文化的引領者
項目組別:藝術學類專業
項目成員:周彤(項目負責人)、陳雅琪、朱健杰、周悅、黃銘浩、陳卓溢、劉俊森、彭遠晗、吳婧、胡東芝、吳錦炎、林海、李海生、美麗亞·艾力、如克也木·吾布力卡斯木
指導老師:林宇瓊、鄭輝華、蔡軍南
項目簡介:“西服北韻”項目是新疆民族服飾文化的引領者,旨在通過創新設計與文化傳承推動民族服飾行業振興。項目依托廣東科技學院等多校多專業團隊,結合教育與科研實踐,培養民族服飾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專業人才。團隊以“一主三輔”發展路線,推出改良版民族服飾,實現版型、款式、面料創新,滿足日常穿著與文化活動需求。項目利用小程序、自媒體等新媒體平臺推廣民族服飾,提升關注度與銷售量,同時助力新疆鄉村振興,帶動就業。
打破學科邊界 融合實踐創新
感受時代脈搏 詮釋青春本色
廣科學子 踔厲奮發
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發展
用人文智慧服務國家戰略
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