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中國農業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向全體師生員工、廣大校友表示祝賀,讓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校友,以及廣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們備受鼓舞。
習近平在回信中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你們弘揚優良辦學傳統,矢志強農報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努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專業人才,為建設農業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鐘登華表示:“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p>
在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馬可看來,回信“這份特殊的校慶禮物”是對所有農大人的褒獎和鞭策。
中國農業大學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鐘登華表示,這所學校誕生于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成長于國家和民族建設之中,發展于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金秋十月,120歲的中國農業大學校園里,熱情洋溢的青春面孔,迎回白發蒼蒼的往昔學子。歷史與現代在細雨中交織、交響。
“我想每個農大人心中都奔涌著一條精神長河,發源于教民稼穡、天下糧安的古老使命,奔流在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的百年征程里?!痹?0月16日舉行的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學生代表、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葉 浩心潮澎湃地說:“我們愿以青年農科報國之志,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人類共同命運之胸襟,擔起天下溫飽與安康。強國強農,我們一定能作先鋒!”
在青年眼中,什么是先鋒?
在中國農業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少“填補空白”“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的成績彪炳史冊。在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看來,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而農大的青年學子們,正在耕種未來。
馬可對回信中“弘揚優良辦學傳統,矢志強農報國”這句話深有感觸。在他眼中,中國農大動科人的優良傳統就是一代代前輩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干精神”——從保障百姓餐桌上的肉蛋奶供應,到攻克畜牧種業的“卡脖子”難題。
做“知農愛農”的專業人才,對馬可而言,就是在動科學院里刻苦鉆研動物遺傳育種、營養飼料等“硬核知識”,就是要對億萬農民和腳下土地心懷最深厚的情感。
科技小院創始人張福鎖院士的博士生朱高玄,幾年前在河北曲周和雞糞較勁兒,如今又去大理洱海環保與有機循環科技小院駐扎。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信內容在科技小院師生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他說:“非常榮幸,我在中國農業大學的第七年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二次回信?!?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曾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勉勵大家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
朱高玄說:“只有先學會知農,才能學會愛農?!瘪v扎在科技小院的6年里,他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中國最普通的農民,深切感受到農民的淳樸善良與農業生產的不易。在農大從碩士讀到博士,他體會到,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綠色、高值、增收難以協同的困難,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同時,農村面臨人才流失、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問題,鄉村振興必須要注入更多年輕的力量。
“我們正值青春,又深入田間地頭,應當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必須要敢于‘自找苦吃’,在農業生產一線解民生、治學問,真正把科技用在老鄉的田間,用在中國的大地上?!敝旄咝f。
而作為一名計算機技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張航對回信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囑托印象深刻,“不僅感到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
張航意識到,個人所學必須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要以“強農報國”為己任。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最近正在研究將CT技術與鴨肉骨骼質量檢驗相結合,以辨別鴨肉質量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農大青年既要有中國心,還要有世界眼光”——這是中國農大國際學院經濟學專業本科生詹之騰的想法。他希望自己能夠將農業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經濟相結合,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
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學子們看來,慶祝120周年華誕,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榮光,更是為了傳承使命與擔當。
“今天,我們以青春之名立誓,強農報國、挺膺擔當!”在中國農業大學建校12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120名農大學子飽含深情地朗誦青年獻詞。
何為青春擔當?
作為退役后進入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張航曾作為民兵方隊參閱人員親歷了今年的九三閱兵。她說:“那份震撼與自豪,與今天讀到回信時的振奮是相通的——它們都呼喚我們這一代人挺身而出,勇擔重任?!?/p>
馬可則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這些學生更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前輩們未曾設想過的道路,我們更勇于嘗試!”